文档介绍:: .
这个“生别离”到底用哪一种讲法更好呢?我以
为两种都可以。因为这首诗的特点就是在语言上给读者提供
了多方面理解的可能性,你只须用你的直觉读下去就行了,
也许这两种感受同时都存在。
接下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说的是已经走了一段时
间之后的事情。你看,这就是十九首之往复缠绵了,他在叙
述了离别和离别的痛苦之后,又停下来进行一个反思。这个
“涯”字读 yí在这里是押的“支”韵。他说现在我
们之间的距离已经有万里之遥,我在天的这一头,而你在天
的那一头,那么今后还有再见面的可能性吗?他经过反思所
得出的判断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如此艰
险而且遥远,要想再见面是很难的了。要知道:假如仅仅是
道路遥远,那么只要你有决心走下去,也许还能有一半的希
望,然而现在存在了双重的困难,不但道路如此遥远,而且
充满了艰难险阻——所谓“阻”,既可能是高山大河的自然
界的险阻,也可能是战乱流离的人世间的险阻。人的能力是
多么有限,怎能敌得过这些无穷无尽的险阻呢!说到这里,
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就如陈祚明所说的
第 4 页“今若决绝,一言则已矣,不必再思矣”。然而诗人却不肯
放下,他忽然从直接叙事之中跳了出来,用两个形象的比喻
来表现他的无法决绝——“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
是“比兴”的方法, “胡马”和“越鸟”两个形象用得真
是很有姿态。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
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上文
与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例如《饮马长城窟行》,在一路
叙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
天寒”两句,似乎与上下文全不衔接,也未作任何指实的说
明。可是,这两句能够使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多方面
的解释,因此,就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
一种回旋起舞的空灵之态。这其实是一种很高明的艺术手
法,也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而且,在古诗和乐府
中,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现象。例如, “枯桑.知天
风,海水知天寒”,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都是
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向来如此、难以改变的事情,
用这些形象来做比喻,且不论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觉上就
已经给读者一种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样的无可奈何之感了。所
以,古诗和汉乐府中的这一类比喻,往往既自然质朴,又深
刻丰美。
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古人有不同的讲法。
李善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说:“诗云‘代马
第 5 页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但这 “不
忘本”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远行者的角度来看,当然
是从正面写他的思乡念旧之情;从留居者的角度来看,则是
说胡马尚且依恋故乡的北风,越鸟尚且选择遥望故乡的南
枝,你作为一个游子,怎么能忘记了故乡和故乡的亲人呢?
这是从反面来作比喻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吴越
春秋》的“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这是取同
类相求的意思。就是说,“云从龙,风从虎”,所有的东西
都有它相依相恋不忍离去之处;而我和你本来也是相亲相爱
的一对,怎么竟然会分离这么久而不能再结合到一起呢?还
有一种说法,是隋树森引纪昀所说的“此以一南一北申足
‘各在天一涯’意,以起下相去之远”。这种说
法是把出处和取意都抛开不论,只从字面上看,胡马和越鸟
一南一北,在直觉上就使读者产生一种南北睽违的隔绝之
感。
有这么多不同意见并不是坏的,它说明,正是由于这两句的
比喻给予读者十分简明真切的意象,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多的
联想。在这些联想中,既有行者对居者的怀念,也有居者对
行者的埋怨;既有相爱之人不能相依的哀愁,也有南北睽违
永难见面的悲慨。此外,由于前面说到“会面安可知”,似
乎已经绝望,所以这两句放在这里还给人一种重新点燃希望
的感觉,鸟兽尚且如此,我们有情的人难道还不如鸟兽吗?
第 6 页而且你们还要注意,这两句虽然用了《韩诗外传》和《吴越
春秋》的古典,但它同时也是民间流传的比喻,你不用考证
古典也一样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