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古诗望庐山瀑布.ppt

格式:ppt   大小:5,002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望庐山瀑布.ppt

上传人:卓小妹 2022/7/18 文件大小:4.8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望庐山瀑布.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古诗望庐山瀑布
第1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有《李太白集》***,诗作中?
第11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12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13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飞流直下三千尺,
1.“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2.“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
流之急,气势磅礴。
3.“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思考:
李白的诗气势磅礴,宏伟壮观。这
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
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
了一句更加气势磅礴的诗句,你想
一想是哪一句?
第14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15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16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17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18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疑似银河落九天。
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
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
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
色彩。 进一步刻画了瀑布的雄奇气势 。

银河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
是横跨天空的一条淡淡乳白色发光的带,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阅有关书籍。银河在
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传
说“鹊桥相会”,其中说的天河就是银河。

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传说古代天有九
重。也作“九重天”、“九霄”。
如:九霄云外
第19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全诗赏析
让我们再次诵读全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第20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日照香炉生紫烟
第21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封面
望庐山瀑布
小学语文第七册
城西中心校 朱冰娟
遥看瀑布挂前川,
第22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飞流直下三千尺,
第23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24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诗意
阳光照在香炉峰上,腾起一片紫色的雾烟,远远望去迷人的瀑布就像挂在前面的壁川。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妙景观啊,恍惚之中疑惑它是银河来自于九重之天。
第25页,讲稿共30张,创作于星期日
李白生平游历好多名山大川,他非常喜爱庐山的风景,从他的“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望庐山瀑布》之一)等诗句可以看到他晚年曾经有过退隐庐山的念头。这首诗可能就是他接近晚年的作品。《望庐山瀑布》共有两首,第一首是五言古体,这里选读的是第二首,为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写景的诗。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烟,一般呈灰白色,这儿的烟怎么会是紫色的呢?因为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这样的风景多么美妙啊!香炉冒烟是极为平常的事物,诗人借它来描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观。     接着向下望到香炉峰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水面上。这里最传神的是一个“挂”字。瀑布原本是从山壁上突然倾泻而下的水,远远看起来就像是悬挂着的布,所以叫瀑布。作者用“挂”字形容它从上而下,非常形象。《望庐山瀑布》第一首中有“挂流三百丈”的诗句,也是用“挂”来形容香炉峰瀑布的。     第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瀑布,“飞流直下”,写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地奔泻而下的迅疾情况。“三千尺”是一个夸张数字,它和上面提到的“挂流三百丈”一样都是夸大地形容瀑布从陡峭的山壁的极高处飞流而下的气势。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说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降落下来了。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环绕天空的银白色光带,它既很壮观,又富于神秘的美,是大自然的一种天象奇观,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真是别出心裁的联想。诗人在运用这个比喻时,不取“像”“似”之类的字,而用一个“疑”字,故意说它若真若假,却更强调了两者相似的逼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