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我好,你不好”到“我好,你也好”
侯文君 妻子愤怒于丈夫为何“烂泥扶不上墙”,而丈夫则认为个人能力有限,因此始终无法让妻子满意。面对日益升级的家庭矛盾,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困扰夫妻的真相竟是人际模式带来的差异……
方芮丈夫,她对我有很多期望,尽管我也努力了,可就是做不到。说实话,我也很讨厌这样的自己,优柔寡断、拖拖拉拉。我不是脑瓜聪明的人,能力的限制一直都让我感到深深的无奈。”
在赵大海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一直仔细地观察着他的表情和动作。这番非常强烈的负性评价是一个男性在自由谈论的状态下,主动而且很自然地说出来的,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
为此,我运用具体化的方法,尝试帮助他破解这个谜团。我请他在纸上分别列出“他人眼中的我”“妻子眼中的我”以及“我心目中的我”。
花了一些时间,他递给我这样的答案:
“他人眼中的我”:忧郁的、普通平凡的、随和的、做事仔细但无法承担重任。
“妻子眼中的我”:不努力、懒惰、笨、没有上进心。
“我心目中的我”:优柔寡断、缺乏能力、总是不如人。
仔细看看这三个内容,我发现“妻子眼中的我”带有明显自上而下的批判性,“他人眼中的我”相对中正贴切,而“我心目中的我”却异常灰暗。一个人心目中有着这样的自我形象,并且能够说出来又能够写出来,足以说明他自身也是接受这种偏低的评价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无论方芮如何努力帮忙,赵大海却总是不见起色的原因了。在赵大海心中,他早已确信了自己不可能成功,是个能力低下的人。
这样看来,赵大海是典型的“我不好,你好”的人际模式者。这种人际模式的人,常常怀着悲观的心态,相信自己注定一事无成,和他人交往也总是被动的。
至此,我终于明白了他们夫妻间一个非常关键的矛盾点:持有“我好,你不好”态度的妻子遇上了持有“我不好,你好”态度的丈夫,高标准、严要求的妻子碰上了抑郁、缺乏动力的丈夫。
突出重围:爱需要“我好,你也好”
我了解到赵大海的不健康人际模式是由家庭教养形成的。他的父母是比较严厉的人,对他从小就很严格,父母最常说的话就是:“你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做……”因此,赵大海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认知:自己总
是犯错,做什么都不行,都要按照他人的方法来做。身边的人总是比自己聪明,也就是“我不好,你好”。
和赵大海花了大量的时间,非常深入而细致地谈论了这个话题,终于使他逐渐对自身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自知。在这样认识的过程中,使他逐渐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有几次我只是稍作启发,他就立刻有了深刻的领悟,而我鼓励正向的回馈,让这个男人仿佛如冰天雪地里寻到了一缕阳光。他默默落泪的那一刻,我也为他而心痛。
伴随赵大海逐步重拾自信,我感到已经可以为他们安排家庭治疗了。在征询了他们的意见之后,我们约定了时间。我决定通过一个活动来帮助他们调整彼此的人际模式,建设和谐的夫妻关系。
咨询开始后,我首先发给妻子一条带子,要求她蒙上双眼,又发给丈夫一根绑带,要求他把夫妻俩的一条腿绑在一起。在他们做准备的时候,我把咨询室内的障碍物摆放到了需要的位置。
“在下面这个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只能用躯体动作,是你们彼此帮助、配合,跨越室内所有障碍的过程。”讲清楚要求之后,我开始计时。
刚开始的时候,方芮的整个身体都不自觉地向后仰着,她只敢一点点地向前挪步子,而赵大海似乎很想开口说话,却被我的警告制止了。他先是有点不知所措,慢慢地开始找到一点儿方法,用能带给对方安全感的姿势搂住妻子。他在跨越障碍的时候先停下来,用手拍拍妻子的腿,然后拉着她的膝盖向上抬一抬,等妻子领会了之后,两个人再配合着节奏向前走。
10分钟后,两个人终于完成了任务。接下来,我要求他们角色互换,并同时移动了室内的障碍设置,而且我又增加了一条要求:“希望你们尽量在3分钟之内完成。”
因为方芮是个习惯指责别人的人,我加上了时间设置,就是希望对她的敏感点形成挑战,如果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能够彼此配合,那么现实生活中也就不用担心了。
加上时限之后,方芮显得有些焦虑,头两步由于她的急切,两个人差点摔倒。站稳后,方芮停顿了一会儿,再行动时开始变得沉稳起来,加上赵大海的信赖以及前一轮的磨合,结束时,他们仅用了6分钟。
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坐下来分享整个过程中的感受。
方芮和赵大海都没有先开口,而是陷入了思考的状态,我很高兴这个简单的活动能够对他们产生触动。
赵大海看了妻子一眼,先开了口“我没想到这个简单的活动却让我这么震撼。当我听完规则之后真的很担心,因为这里面有需要跨越的,又有需要攀爬的,而且她还被蒙上了眼睛,而我们又不能互相沟通,我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