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 文本
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
如08—2025)
院长:周庆华
总工:黄明华
项目名称: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年均增长率为9%;财 ,年均增长率为8%。,年均增长率为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5%; 城镇供排水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90%,燃气普及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 80%o
第10条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按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菜畜产业,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建设。蔬 菜生产围绕210国道、甘志路沿线蔬菜产业开发带建设,建设集中连片、品种统一的专业化生产基地;畜禽养殖重点以发展“与人居分离、相对集 中”的养殖小区为主。
.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发展壮大支柱工业:立足甘泉的经济区位、资源特点,坚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石油加工、石油机械、食 品、建材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使经济发展由以资源开发为主向开发与加工、制造并重转变,由单一开发资源向综合利用转化资源转变。
.加快发展以商贸和旅游为主的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以蔬菜、畜牧等农特产业为基础,以商贸为龙头,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把 甘泉县建设成为延安市蔬菜、畜牧等商品批发流通中心,并进一步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和社区服务的新型服务业; 依托全县历史文物、 革命旧址、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和地处延安近郊的区位优势,加快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3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11条 县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县域总人口: ,,
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
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5) 文本
县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为50%, 2020年为54%, 2025年为59%。
县域城镇人口: ,,。
第12条 城镇化发展指导思想
.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对城乡发展的整体提升作用
城乡关系的协调与整体发展首先是中心城市具有相当的规模与足够的实力, 中心城市的发展是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是一、二
三次产业综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最强大力量,也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向城市转移的组织者与推动者。
甘泉中心城市在全县城镇体系中居首位优势,必须克服外围乡镇分散布局导致的与中心城市联系不足,发挥其在城镇体系中的中心职能作用, 提升城乡整体功能。
.强化重点小城镇的要素集聚与产业支撑
未来甘泉县域城镇体系发展适宜于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模式,即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等资源重点发展县域内基础较好、潜力大的城镇,使其成 为县域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中心镇,通过中心城镇发挥其规模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
.推动集镇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山区“三农”问题,在城镇体系发展中应同时加大集镇和村庄集中与设施配套的建设力度。
第13条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将依托国道以及县级公路形成“ T'字型城镇发展轴带,"T'字型轴由“一主轴一副轴”形成。
“一主轴”指的是道镇一城关镇一劳山乡一延安市区沿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该轴带是甘泉县境南北向主要交通联系通道,通过加强该轴带上 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将会有力地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副轴”指的是甘志公路沿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这条副轴是对主轴的延伸和扩散,对县境西部的乡镇将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
第14条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甘泉县城(城关镇):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农特产品深加工、石油机械加工业、商贸及旅游服务业为主。
道镇:县域南部片区中心,商贸、交通型城镇。
下寺湾镇:县域西部片区中心,工贸、交通型城镇。
()
第15条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由于甘泉县城镇的数量较少,规划形成“中心城市一中心镇”二级规模结构体系。(见表 3-1)
表3-1甘泉县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
等级
规模(万人)
城镇个数(个)
城镇名称
中心城巾
—
1
甘泉县城
中心镇
—
2
道镇、下寺湾镇
()
第16条重点乡镇规划
甘泉县城市总体规划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3
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