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育哲学通论》第一编读书笔记
书名:教育哲学通论
总体来说,黄济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论》可以说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全书总共有 三编,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看到第一编,而且在第一编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比 较难以理解的一部分,作者列举了不少性了,虽然,唯心主义和心学适合辩证唯物主义是相 对的概念,但是他们两者的内部都是具有正确的成分,因此,对他们的看法不应该是才 去一刀切的思想,而应该是有所损益的接收,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
梁启超把西学东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人在外强面前,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学习有关军事方面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搞政治制 度上的维新运动(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上根本上感觉不足,于是有了五四前后 的新文化运动
(中国新文化的真正开始,科学和民主精神得到有力的弘扬
天道观与天人之变
3、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 属自然转变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 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 审问、笃行等。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第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教育的政治功能不是教育的唯一功能,除政治功能外,就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言,还有 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功能、文化功能、人口控制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等等。第二、 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政治与现代教育应当具有现代化的特点,科学化与民主化,提高全 民的文化素质,弘扬受教育的主体性等
人性论不同主张(归纳
1、性善论: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四者就是仁义 礼智等美德的开端。这些都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我觉得,孟子所列举的这个例子是非常有说服里。他曾举例说明,如果见到一个 小孩匍匐讲入井,见到的人都会啦他一下,这就是要“求其放心”,恢复人的先天本性,以 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境界。因而他在教育方法上,特别重视内省和主观修养 的工夫。
2、性恶论: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是 自然需求,人性恶的生理基础。荀子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改造和外练
3、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为主要代表。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人性无分为 善和不善,人性像流水一样,”它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和扬雄为代表。
5、性三品说: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 之性;韩愈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 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
我的人性论主张:我认为,我还是比较赞同性有善有恶论。所以我还是赞同世硕 和扬雄所代表的性有善有恶说,孟子和荀子主张性善与性恶,是指在不同的个体上,世 硕与扬雄所主张的观点是指在一个人的身上。我想,性善观点和性恶观点在不同人 或者同一个人都具有这种特点。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和类似雷锋 一样的人很多,他们是性善的代表,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犯罪作恶的人,他们是性恶的代 表。我们也同时能在一个人中看到他的两面性,善恶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