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世俗的欢悦与孤独
朱艳玲一个作家的散文要比他的小说更能体现这个作家的精神实质,散文往往是通往作家心灵最直接的一条通道。张爱玲的散文数量不多,其总量有60多篇,其中尤以散文集《流言》最受推崇。本文试从勾画世俗的特异美、世俗生活的情趣美、味,街道的喧哗,开电梯的人,楼顶上溜冰的孩子,甚至米缸里的肉虫,都让她化成极具情趣的文字。在《道路以目》里,街景永远生动活泼,那里有看不厌的行人和橱窗。人世间繁琐与庸常的一面事无巨细地成为她笔下的文字。而《童言无忌》、《私语》又写尽了早年种种琐碎的日居家常。纵观她的散文,到处是对俗事、俗趣的描绘。
张爱玲甚至毫不掩饰她的俗欲:《烬余录》里写香港陷落后首先满街找寻冰淇淋和唇膏,甚至步行十余里路吃一盘昂贵的、里面全是冰屑子的冰淇淋,以满足“口之欲”;《中国的日夜》则是在上海沦陷区街头听到一段“入情入理有来有去的家常是非”的申曲,而觉“耳朵如鱼得水,在那音乐里栩栩游着”,满足了“耳之欲”;《〈传奇〉再版序言》:“出名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则更直接、决然地表现了急切的“名之欲”。仔细品嚼这种种“欲望”,它暴露了张爱玲迫不及待要抓住“现世”的心念,表现了她世俗化的市民性的“俗欲”。
“五四”时大多数作家囿于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熟过烂和历史的限制,他们无论怎样努力地表现平民生活、趣味,甚至用心揣摩平民的心理,终究和平民生活“隔”着一层。张爱玲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现代都市生活的长期浸淫,使她能用多只“眼睛”看生活,达到对世俗生活的贴心贴肺的表现,并包孕着丰富的经验愉悦。
在张爱玲的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充满现代城市生活气息的世俗世界,这里离市声更近,电车、电梯、电话、钢琴、外语、牛肉汤、脚踏车、看门的巡警、溜冰的孩子等物象,共同组成一个杂乱热闹、充满世俗生活情趣的意境。这里,人与人关系密切,人与社会、时代息息相通。透过散文,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张爱玲:兴奋地津津乐道人生的种种享乐与喜悦……
超越世俗的孤独美
作家的孤独感往往产生于自身与自身、自身与他人、自身与宇宙的矛盾和冲突中。文学创作活动总是与最深刻的孤独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爱玲曾说:只有在孤独的场合,才充满“生命的欢悦”。这是一种自我封闭又自我飞扬的精神气质,它直接影响着张爱玲的创作。
对于世俗生活,张爱玲不是一股脑地沉溺其中。“她在把自己归入小市民群中的同时保持着她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冷静自省。”清醒的智慧,使她可以以超越的心态观照世俗生活,“她真正是能进入情境又超脱角色的”。由于这种超脱,她对大众口味尊重却并不一味讨好,而是“要一奉十”。因为她知道:“迎合大众,或者可以左右他们一时的爱憎,然而不能持久”,“好的作品是深入浅出的,使人在有兴趣地往下看时,自然而然地要停下来深思”(《我看苏青》)。她对于通俗性的追求是自觉的,对通俗性的超越也是自觉的。
“张爱玲的敏锐之处,在于她能透过普通平实的日常生活去揭示其‘寻常的反常’之处。”她的散文虽然都以身边的琐事入笔,但往往到最后又有所升华。或揭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或表达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或从日常凡俗生活中探究人性、世情;有的还将普通话题后面隐藏的文化意义挖掘出来,给读者以启发。这时候,她仿佛是个生活的旁观者,静看一幕幕或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