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爱之链阅读理解答案]爱之链阅读答案
第一篇爱之链阅读答案:家庭教育指导小故事
家庭教育指导小故事
一个青年来到城市打工,不久因为工作勤奋,老板将一个小公司交给他打点。他将这个小公司管理我不会微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又再版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遇到又一次类似的事件,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出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意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同事,问他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有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家庭教育指导小故事
新学期开学了,一位家长搀着一位小孩来到幼儿园报名,小孩躲在家长身后指着幼儿园展出的往届幼儿绘画作品说:“这么丑的画是谁画的?”。来到活动场地,看见一辆坏了的玩具汽车,说:“是哪个坏孩子把小汽车摔坏了?”如果你是家长,或教师会对孩子说些什么?是教育孩子辨别美丑、好坏?是教育他爱护公物、损坏公物要赔偿?还是批评、呵斥?
。你有没有从孩子说话的心理上分析?(孩子胆怯、怕自己以后画不好或摔坏玩具,又渴求自己的作品能展出、能多玩玩具)如果没有这样想,至少说你对儿童心理了解不够,对儿童关注不够。你的教育是无效的,你的批评更是可怕的。(高明的幼儿园老师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幼儿园,不管小朋友画得怎么样,只要敢贴出来就是好的,如果你想贴,尽管画吧。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幼儿园的玩具就是给小朋友玩的,玩坏了是不要赔的。)
家庭教育指导小故事
有一位年轻人找到一位著名的禅师,想跟他学禅,禅师开导他很长时间,年轻人还没找到入门的途径。有一天,他当着徒弟面倒水,杯子满了,茶水溢了出来,他还在倒。弟子很惊讶,提醒他水倒不进了。他说:“是呀,杯子满了,水就倒不进了;而你呢?用成见把自己的脑子塞得满满的,我又如何能增加你的智慧呢?要想学到禅的奥妙,就必须把头脑腾出空来,把充塞其中的幻象和杂念清除出去。”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如果一味地以书本为威权,让过多的、无用的、甚至可能错误的书本知识充斥我们的头脑,就会限制我们接受新的东西,限制我们的思维。
我们的教育,应该在教给学生所需的书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对书本知识保持一种客观清醒的认识,能够“读书而不为书累”,达到这位禅师就是要弟子心灵时常处于“虚怀若谷”的清净状态,达到辛弃疾“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的境界。
家庭教育指导小故事
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身边有一批学生,其中有一位非常勤奋,每天早晨5点起床进实验室,中午在实验室吃自带的饭后又接着干,到晚上10点才回宿舍休息。众学生羡慕他的精力,老师们都夸他的勤奋,然而,这位学者却有点担心。有一天,学者问这位弟子:“你每天几点进实验室?”“早晨5点。”“中午休息多长时间?”“不到一小时。”“晚上几点回宿舍?”“10点左右。”“哪你有多少时间思考?”学生无言以对。这就告诉我们:光做不思考、光学不思考,永远也不会有所进步,有所创新!
家庭教育指导小故事
有一则童话,讲的是在木偶剧团里,一个木偶逃跑了,导演又气恼又着急,发动人们四处寻找,结果错把一个小孩当作木偶抓了回来。因为这个小孩特别听话,马路上路口处的信号灯坏了,红灯总是亮着,而绿灯一直也不亮,这个小孩站在路口处等绿灯,半天就是不走。导演试了一下,发现这个孩子确实比真正的木偶还听话,后来,他加入剧团,成了一个非常受观众欢迎的木偶明星。
童话中的木偶当然是经过夸张的艺术创作之后的一个典型形象,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受欢迎的木偶明星一般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常常为其制造生产出的听话、顺从、遵守纪律和规则的产品而满足自豪,却不知我们已有多少缺乏个性和独立性、失去灵性和活力的孩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