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文档名称:

第三章僧人赞佛诗颂.ppt

格式:ppt   大小:882KB   页数:7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章僧人赞佛诗颂.ppt

上传人:我是药神 2022/7/23 文件大小:88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章僧人赞佛诗颂.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章僧人赞佛诗颂
【通用模板】【教育说课】【述职报告】【工作汇报】
《咏怀诗五首》选一(支遁)
晞阳熙春圃,悠缅叹时往。感物思所托,萧条逸韵上。
尚想天台峻,仿佛岩阶仰。泠风洒兰林,管籁奏清响。
霄崖育灵蔼,神蔬含润长。丹沙iu,阳平),时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他野心很大,已不以统辖14州与得封“万户侯”为满足。于是便传令贯休,要他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改后才许相见。贯休愤然曰:“州难添,诗亦难改。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说罢拂袖而去。
《陈情献蜀皇帝》(贯休)
河北江东处处灾,唯闻全蜀少尘埃。
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
秦苑幽栖多胜景,巴歈(yu)陈贡愧非才。
自惭林薮龙钟者,亦得来登郭隗(wei)台。
注:得得来和尚:贯休献王建诗中的佳句“一瓶一钵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情景贴切,属对工整,因此,贯休也常被称为“得得来和尚”。
郭隗:战国时燕国(今河北省定兴县河内村)人,燕昭王客卿,是头一位在历史上大放光芒的郭姓杰出人物。他以让燕昭王“筑台而师之”,为燕国召来许多奇人异士,终于使得燕国富强,故事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
《山居诗》二十四首之二(贯休)
难是言休即便休,清吟孤坐碧溪头。
三间茆屋无人到,十里松阴独自游。
明月清风宗炳社,夕阳秋色庾公楼。
修心未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
注:宗炳,晋代著名居士,与慧远一起结净土社。庾亮,晋代将领,治江州(江西南昌)时,曾与部下月夜登高楼,整夜吟诗。
5、晚唐齐己(生卒年不详)
晚唐著名诗僧。潭州益阳(今湖南宁乡)人。自号“衡岳沙门”。幼年家境贫寒,父母早逝,七岁即离开家乡到长沙大沩山为同庆寺放牛,并在此出家,后寓居长沙道林寺,随后交游去过湘西、江西、河南、江苏等省,其后在赴蜀途中,经荆渚时被武信王高从海赏识,留在江陵龙兴寺,署为僧正,最后终老于此。
齐己特工五言律诗。有诗集《白莲集》、诗论专著《风骚指格》***。
齐己虽皈依佛门,却钟情吟咏,诗风古雅,格调清和,历代诗人和诗评家多有赞誉。五律《登祝融峰》,王夫之评为“南岳诸作,此空其群”。
与贯休、皎然、尚颜等齐名,其***作品数量居四僧之首。又与郑谷、曹松、沈彬、廖凝、徐仲雅等当时名士结为方外诗友,时相唱和。尝以《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谒郑谷,谷改其“昨夜数枝开”为“昨夜一枝开”,遂拜谷为“一字师”。
时人以其诗作高产且多佳作,又因他颈上有一痈瘤,戏谓之“此诗囊是也”。
对齐己诗作的评价
诗为儒者禅,此格的惟仙。古雅如周颂,清和甚舜弦。(唐·尚颜《读齐己上人集》)
齐己诗清润平淡,亦复高远冷峭,一经都官点化,《白莲》一集,驾出《云台》之上,可谓智过其师。(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
唐诗僧以齐己为第一。(清·纪昀)
唐代缁流能诗者众。其有集传於今者,惟皎然、贯休及齐己。皎然清而弱。贯休豪而粗。齐己七言律诗不出当时之****及七言古诗以卢仝、马异之体缩为短章,诘屈聱牙,尤不足取。惟五言律诗居全集十分之六。虽颇沿武功一派,而风格独遒。(《四库总目提要》卷一五一)
《耕叟》(齐己)
春风吹蓑衣,暮雨滴箬(ruo)笠。
夫妇耕共劳,儿孙饥对泣。
田园高且瘦,赋税重复急。
官仓鼠雀群,共待新租入。
注:“官仓鼠雀”暗喻贪官污吏。
《登祝融峰》(齐己)
猿鸟共不到, 我来身欲浮。
四边空碧落, 绝顶正清秋。
宇宙知何极, 华夷见细流。
坛西独立久, 白日转神州。
注:祝融峰,南岳衡山上一座高峰。此诗意境开阔,诗人寄予无限感慨。
6、宋代惠崇(生卒年不详)
宋初“九僧”:剑南希昼、金华保暹(xian)、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汝州简长、青城惟凤、淮南惠崇、江东宇昭、峨眉怀古。
宋初进士许洞,善为词章。有一次,他和九位诗僧聚会,分题作诗。许洞摆出一张纸,与诸僧相约,不得犯纸上一字。诸僧看到纸上写的是: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等,于是纷纷搁笔,不愿作诗。说明诗僧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多写自然景物,很少涉及其他题材。——欧阳修《六一诗话》故事
《访杨云卿淮上别墅》(惠崇)
地近得频到,相携到野亭。
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
望久人收钓,吟余鹤振翎。
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ting)。
汀:小洲,水边平地。
7、道潜(1044-?)
北宋诗僧。本姓何,字参寥,赐号“妙总大师”。於潜(今属浙江临安)浮村人。幼不茹荤,以童子诵《法华经》,剃度为僧。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道潜住在那里,两人结为忘形之交。他的《东园》诗有句“隔林仿佛闻机杼”,苏轼极为欣赏,称赞为“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