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
艺术本质论文:艺术作品的本质研讨
本文作者:高杨 单位:中国传媒高校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三张床”理论更是把西方人对艺术与现实的基本关系的熟识发挥到了极致。他的“理念说”认为这个世界分为三个层次:理念的世界,现实的于引起这些感受的外界事物的性质,远不如其有赖于人们自身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对于诗歌来说更是如此。浪漫主义流派诗人华兹华斯提出“诗歌是猛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我的情感”的强调。这一时期的理论家在评价艺术作品的时候特别强调艺术制造者的重要性,康德认为这是天才的力气。而艺术家们则极力张扬个人的情感,他们对于生命感受极其自信,在作品中充分表现个人的价值理念。但这并不排解西方作品也有伤情的成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苦恼》就是“狂飙突进”运动中的一个特例,而这种低回的旋律在拨动人的心弦所起的作用与那些表现猛烈情感的作品相类似。
中国文论有“诗缘情而绮靡”的论断,认为正是情感增加了诗歌的味道。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政治型艺术家。这样,一方面艺术的情感因素会影响政治的现实功利性,而政治的现实属性又限制艺术的诗意想象空间的拓展。当政治失意时,他又变成了思想型艺术家,这时候间于政治与世俗生活的伦理问题成为其主要表达的目标。但是当这个文人对于政治和思想都排斥的时候,他就是确定表情的艺术家,他们把自己面对患病所产生的情感艺术化为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情感。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煜的词,认为他的作品是用血书写出来的,体现的是对人类的生命担当。
艺术作品的情感属性衍生出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艺术是应当表现个人情感还是人类普遍情感?“无论是作为一种情感表现,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对话,艺术无疑都是基于满足人们的各种现实需要之上社会行为的一种‘文而化之’的产物,使得各种社会行为都趋向一种感性的完满,并且使其超越有用性而更具观赏性。”但是,艺术作品假如单单表现个人情感会使其局限在“小我”的空间得不到伸展。假如偏执于自我表现势必会使作品导向绮靡无骨的状态。而人类情感的表达,会让作品产生跨时空的艺术魅力,形成古今之间的对话和精神沟通。凡是成功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会遵循这样的情感规范,以“小我”起笔最终与“大我”打通融合。
5
另外,对艺术本质的情感性的过分强调就会削减对其可视性的追求,由于情感性的语言其抽象的程度比描写的语言高。这样的艺术作品在无形中被消解掉许多现实内容,成为后来艺术家所极力反对的矫情样式。所以六朝的颓靡文风是唐代以后中国文论批判的重心,艺术作品的尚实性明显地被提出和张扬。这种虚实之争始终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主要样态,只有到了能够把艺术的形象和情感有效结合起来的新样态消逝,艺术才能向前选择一新流向。
制造:艺术作品意象论
我们发觉再现论对于形式的强调简洁使作品走向符号化、官能化,而表现论对于情感的张扬又使作品简洁走进主观而脱离现实。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一个更加公允的向度来分析以往的艺术现象呢?法国艺术理论家德比奇曾经提出“在艺术上,长期性要比独特性更为重要,集中的、瞬间的价值命里注定要被永久性所超越。”那么,这种“长期性”毕竟表现为何种形式呢?这是历来艺术理论家所关怀的问题。我们的探讨也是期盼查找到这样一个理论平台,能让我们的批判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7
艺术作品的“长期性”应当依靠于艺术形象表现和艺术欣赏心理的稳定性。对于艺术的最终评判在其价值系统如何整合,也就是主体的价值理念如何与作品的感性形式形成良好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查找到这种沟通所依靠的对象的确定性,即艺术作品内部是否存在一个层面能够将艺术形式和艺术情感统一起来。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奇妙的感情;之所以这样称它,或则是由于人们可以长期地享受它而不会餍足和疲乏,或则是由于,可以说,它预先假定灵魂有一种敏感性,那同时就把它趋向了道德的冲动,或则是由于它表现了才智与理解力的优异,而与那种全然没有思想的才智和理解力是截然相反的。”在这里,他一方面强调主体对于对象的感官和情感享受,另一方面他又极力强调灵魂的重要意义,也就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伦理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艺术作品的本质应体现为物质形式的精神化。它不单纯地存在于作品的形式或人的情感,而在于这两者的奇异结合。这也就是朱光潜先生在论述美的本质的时候提出的“主客观的统一”。当然,它不是主观与客观的简洁相加,而是主客观的协同共时运作后的一个状态。而这个状态是精神性的,或者说是发生在主观领域的。艺术“是一种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的制造。”艺术可以被抽象为一种制造性,而这种制造性具体表现为意象的发觉和呈现,通过意象表达的是对社会人生的真理性熟识。17世纪左右的培根提出“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的著名论断,这里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