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农村小学如此美丽
王侠 孔伟 在北京市海淀区的西北部,湖水之畔、湿地之旁,有一所平凡而美丽的农村小学——上庄中心小学。学校拥有将近20%的本地农村学生和超过80%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生源一般,师资水平一般,好像没有什么需要特殊关播放行为示范图片,在楼道里张贴养成教育的宣传画,并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歌谣,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习和传唱。同时,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不断涌现的好人好事,利用广播与大家进行讨论、交流。交流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又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说身边的故事,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起到引导、示范和提醒的作用。
(2)打造家庭、学校、社会融通的德育网络
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把学校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们在不同环境中言行一致,提高德育实效。多年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及教师节庆祝活动、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重阳节游园活动、好家长评选活动、磨豆腐、开心农园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了解爱的真谛,践行爱的行为。
“敬老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点,也是家、校、社会协作的系列教育活动。首先是“老少一堂话重阳”活动,重阳节那天,学生把父母、祖辈一起请到学校,进行尊老联欢,活动形式每年创新,不变的是温馨的气氛和其乐融融的场面。寒暑假的时候,开展敬老章雏鹰争章活动;学生不定期地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与家长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关心、尊敬老人的行为习惯。持续的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渐将敬老爱老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们变得懂事多了。 特色之三:聚焦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校本课程
体现科技传承与自然规律的“二十四节气”课程
农历二十四节气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价值,学校将其作为校本课程予以开发,源于对生源、地域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学生来自农村,对二十四节气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增加这样的课程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这项优秀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他们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培养学生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和环保意识。
“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教师、学生合作开展行动研究的过程。师生共同合作,收集各学科有关植物的内容信息,在校内实践区开展种植活动,丰富各学科的植物类课程资源;了解本地常见农作物,进行农作物种植活动;开展花卉和苗木的种植活动,进行专题研究;编制校园实践基地的开发资料,逐渐丰富和积累课程资源。
经过艰辛的探索与实践,“二十四节气”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的专业能力逐渐增强。教师的信息搜集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学生通过参与课程研发与实践,环保意识、劳动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识都有很大的提升。
追求人与社会和谐的“少儿警校、驾校”校本课程
“少儿驾校、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交通规则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尽快适应、融入当地的生活和学习。课程包括基本的交通标志、交通规则的学习,校内、外实践基地考察、调研和实践体验,少儿警校的队列训练、规则学习,小警员体能和素养提升等内容。学校专门建设了少儿驾校场地,添置了少儿驾校车辆和各种设备,以方便课程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