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美学与美育”学
主讲:李芳晴
课程导言
一、美育正是通过传授美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审美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的。它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 人生的立生之本。
二、面对危机,美育的目是美育的根本任务,由此进而达到改良社会之目的。
蔡元培是近代美育卓有成效的倡导者和躬行者。蔡元培美育思想强调“教育家 欲由现象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他给予美育如 下界定:“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他认为美 育的功能是去除个人私欲,达到感性与理论,个体与社会之间矛盾的解决。在最 终归结点上,他又以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乐”观念将康德美学思想重新整合。蔡 元培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中国传统的伦理教化的思想模式对西方现代美 育观念进行同化,将康德作为指向人的目的必由之路的审美,部分地转向了道德 领域,最终又指向了中国知识分子永久的理想——救国,即改造社会的功能。
王国维、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伟大创新意义在于,在一个历史转型的时代,由引 进西方美学思想而体现出了现代审美意识——审美的自觉。
以上为2010年2月5 日笔记
现代美育观的内涵
一、现代美育是感性教育为主的教育
在审美过程中,对人的教育主要不是以思维为特征的认识过程,而是情感的表 现与升华,是主体生命意识与本质力量的激活与呈现,是情感的体验、涵育,同 时在体验中生成、创造着新的情感和意识,进而达到对心智的启发,走向精神的 解放与升华。美育是主体性范畴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将审美价值转化为教育资 源。现代美育的宗旨应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人生的关注,其最终的目标是人 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现代美育中,强调感性教育,意味着对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能力的重视。
人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也是美育的核心——审美育人。在理性教育的同时,发 展人的感性能力,保持个体活泼的生命力十分有意义,否则人便失去创新的动力, 主体价值便无从实现。
二、美育是创新教育 美育是发展人的创造性的教育。它指向人的生命力的不断更新与实现,它并不直 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有可能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创造性是审美活动的本质属性之一。
三、美育是生活化的教育
现代美育社会美育、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的三位一体,贯穿于生活的整体过程 中。
现代美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日常生活化的活动中过程,将青少年日常关注的对象做为重点问题,倡导学 生亲自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考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实践 中保护感性能力,发展创新能力,从而走向全面发展与完善。
以上为2010年2月10 日笔记
现代美育的特征
一、美育是直接的无功利性与间接的功利性的统一
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首要的,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快乐,美育必须围绕这个基 本点
美育严肃的功利性意义、价值是在充满愉悦的非功利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美育是过程与目的的统一
,与一般的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功能、 价值、目的都是在于过程之中得以实现的。
,美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几个特长生,得几个奖项,办几个展览和 几台汇演,根本的是艺术世界中,作为主体的全体学生的心灵世界的活力的自然 感发和个性化的创造性呈现过程。
三、美育是人的解放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作为美育核心的审美是一种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创造性活动,创造本身就意味 着一种“建构”,审美的建构表面看来是以直觉方式存在的,但其背后积淀了深 厚的历史、社会、文化内容,它们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制约着主体的审美活动。
以上为2010年2月14 日笔记
第二节 美育的功能
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代学校普通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二类:一类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劳动 技能的传授和社会生活常识、常规的传授和训练,使学生能使用必要的工具,掌 握基本手段和技能以适应生活;另一类是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日常人生活经验的体 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
前者的任务是训练技能,后者的任务是培养人自身,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 后者在实用层面上的延伸,二者之间应是一种互为补充,并行不悖的关系。
二、美育作为发展人的审美潜能的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
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可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上为2010年2月20 日笔记
美育在个体发展层面的功能
一、在审美过程中,个体的感性世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对象,达到对主体所受 到的压抑的摆脱或超越。这种情感不是与理性构成对抗,美育更不是提倡反理性 和反道德,甚至不道德,而是通过个性感情的解放促进自我的生长,完成理性教 育的不足之处,并构成对理性自我、道德自我发展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