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猩红热,猩红热的症状,猩红热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猩红热是由一种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它为“烂喉痧”, 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2〜8岁的宝宝最容易被感染。临床以发热、咽峡炎、红疹或出血点。典型皮疹表现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帽针头大小,密集而 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压之退色,去压后红色小点即出现,随之融合成一片红色,绝大多数患者 皮疹呈全身分布。皮疹多为斑疹,但也可见到隆起突出的“鸡皮样疹”,偶有带小脓头的“粟粒 疹”,此与皮肤营养及卫生情况有关。严重者可见出血性皮疹。皮肤常有瘙痒感。30%〜60%,患者 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处,皮疹密集并常伴有皮下出血形成紫红色线状,称为“线状 疹”或“巴氏线”。颈部、躯干、皮肤皱褶处及两大腿内侧皮疹最显著,四肢远端稀少。面部充血 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形成所谓“口周苍白圈”。
症状周期:皮疹多于48h后达到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的顺序消退,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 可持续1周,甚至更久。轻症者皮疹很少,仅见于面、颈、胸部,数小时即消退。皮疹消退后开始 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先颈胸而后四肢。脱皮的程度与皮疹的轻重呈正比。 轻者为糠屑样,重者可成片状。颈、躯干部位常为糠屑样,四肢特别是手掌、脚底常为大片状,有 时甚至呈手套、袜套状。面部皮疹少,但也可出现细屑样脱皮。重症者脱皮可历时3〜5周,头发 也可暂时脱落。发疹同时,可出现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外,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 称为“草莓舌”,第三天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然隆起,称为 “杨梅舌”。
部分患者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但多为非化脓性。临床表现差别较大,预后也不相同,一 般分为下列5个类型。
1、 普通型: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患者属于此型,病程1周左右。临床表现为发热、有全身中毒 症状,咽峡炎和典型的皮疹,颌下及颈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
2、 轻型:近年轻型患者所占比例增加,病程短。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度咽痛,皮疹稀少,仅见于 躯干部,消退很快,脱屑不明显,但仍可发生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3、 外科型或产科型:如中毒症状较轻,则预后较好。病原菌从伤口或产道侵入而致病,故无咽峡 炎;皮疹在伤口或产道周围首先出现,由此向全身蔓延。
4、 中毒型:少见。表现主要为中毒症状明显,患者高热、头痛、剧烈呕吐,甚至神志不清,可有 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及感染性休克。咽峡炎不重,但皮疹很明显,可为出血性。但若发生休 克,则皮疹常变成隐约可见,病死率高。
5、 脓毒型:罕见,表现为咽部严重的化脓性炎症,渗出物多,形成脓性假膜,局部黏膜可坏死而 形成溃疡。细菌扩散到附近组织,形成鼻窦炎、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及颈淋巴结炎,甚至颈部软 组织炎。还可引起败血症和迁徙性化脓性病灶。
猩红热诊断
1•病史:可有与猩红热、咽峡炎或扁桃体炎患者接触史。
2•典型皮疹。
3•外伤后有发热、典型皮疹而无咽颊炎者为外科性猩红热。
4•化验: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物培养得溶血性链球菌。
用药治疗
一、症状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