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八百里秦川写传奇--华商传媒集团崛起探秘
策划人语
7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8月13日至14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青岛举行,总结了改革成果,安排和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为贯彻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指导精神,我们策划了“新闻出版改革系列报道”,拟选择部分走在改革前列的新闻出版单位进行系列报道,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改革的路径,为业界提供借鉴。
华商报业早已在业界闻名遐迩,但由于其一贯低调的风格,关于他们的改革情况和创造的业绩,大家知之甚少。今年年中,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分别于6月末和7月末到华商报业视察。领导同志如此密集的视察,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华商。由亏损1000万元到年收入28个亿,在四座城市办了4份都市报,每份发行量都是当地第一,华商靠什么赢取的市场?其跨地区经营经历了哪些风雨?支撑华商发展的是怎样的一种机制、怎样的一个群体、怎样的一种精神?本期报道将为大家解决这些疑问。
这次到华商报的采访,给我们最深切的体会是:改革就是要打破现有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因此,改革需要勇敢者先行一步的探索。改革先行者就像赛跑的领跑者,他要承受更大的阻力,需要更大的勇气。当我们盘点改革的累累硕果时,别忘了向改革先行者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
据说,吼一声秦腔,八百里秦川之气尽入胸怀。西安,一座诞生秦一统、唐盛世的千年古都,地域性格中的开放、自立、朴拙如同秦腔般萦绕在这个城市系统的方方面面,比如报业。《传媒》记者此行的目的地,距离西安古城墙含光门只有5分钟车程,5分钟后,华商报业的13年传奇,将我们从古都绵延的历史拉回到现代报业崛起的波澜壮阔之中。
似乎很难相信,中国都市报的翘楚之一会出现在陕西——中国内陆腹地、西部欠发达地区。《华商报》以及以《华商报》为龙头组建的华商传媒集团,凭借“市场化”利器闯荡报业13年,冲破了“报业发达地区唯有北上广与沿海各省”这样的固有判断。事实上,这座古城赋予这份报纸的远非飘渺的历史优越感,它所提供的良性传媒生态环境是华商报业持续生长的土壤,也是我们探问的重点之一。
当我们把华商报业放入坐标来观察,横看竖看,华商都堪称报业传奇。
从亏损1000万,到年收入28. 2亿元、;从一张报纸,发展为运营7报5刊5网和15家公司的一个大型现代传媒企业;从单一的报纸,扩展到杂志、网络、出版、投资、配送、印刷、会展、户外广告、DM等产品形态;从30多名员工增加到15000人;从西北一隅扩张到北京、天津、重庆、沈阳、长春和南非……这一切都是在13年中实现的。
这是从华商自身一个维度,是坐标的纵向观察;让我们再从另一个维度——坐标的横向来观察。全国已经成立的报业集团,几乎都是以党报为主,由都市报自行组建的传媒集团,华商是独此一家;华商传媒集团的“旗舰”《华商报》,居全国前列,并且连续4届跻身全国都市报竞争力前4名。再找一个与西安同级城市来比较一下:,中心城区人口350万,2009年GDP ;,中心城区人口300万,2009年GDP 。同属二类城市,哈尔滨的都市报发展比较早,但至今,,仅相当于《华商报》的一半,相当于整个华商集团的11%。
华商创造了奇迹,创造了辉煌。那么如此辉煌的跨越,是一些什么原因造就的?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
    华商之路:百道雄关从头越
“醒得早,跑得快”,当《传媒》记者探问华商成功秘诀之时,张富汉董事长这样回答。他说,在历史赋予同时代报纸同样的甚至更好的发展机遇之时,《华商报》只是较早地张开双眼寻找“市场化”变革的光明之路。但关于《华商报》的故事,却要从西安报业市场的另一份报纸说起……
命运打开了另一扇窗
张富汉,行伍出身,1986年作为兰州军区某部的宣传干事曾穿梭在老山前线的枪林弹雨中;刘东明,陕西军区现役军官。退伍之后,二人均转业到陕西日报社,1994年《三秦都市报》创刊之后,分任报社副主编与新闻部主任。他们新闻生涯的重大转折,源于对《华西都市报》席文举的一次取经。
1995年,《华西都市报》凭借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全新的竞争策略开启了中国都市报之先河,也因此成为兄弟报社研习的样本。张富汉与刘东明怀抱将《三秦都市报》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报的理想入川求教,与席文举一席长谈后,《华西都市报》的市民生活报定位、强势新闻策划和敲门发行的市场举措等成为二人取回的
“真经”。
南橘北枳在都市报萌芽的时代,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