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刘渡舟:论治高血压.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刘渡舟:论治高血压.docx

上传人:3321568027 2022/7/31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刘渡舟:论治高血压.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刘渡舟:论治高血压
  1
  抓主症,平淡奏奇效
  高血压病依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属于眩晕、头痛、呕吐等病证。对高血压病的诊治,应根据病人的不同表现,抓住反映疾病基本规律的证候,解决病人的主要矛盾。只要正确地运用中医诊治的基本原则刘渡舟:论治高血压
  1
  抓主症,平淡奏奇效
  高血压病依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属于眩晕、头痛、呕吐等病证。对高血压病的诊治,应根据病人的不同表现,抓住反映疾病基本规律的证候,解决病人的主要矛盾。只要正确地运用中医诊治的基本原则与思维方法,根据不同的主症进行辨证、立法、组方、投药,即使是一些平淡无奇的小方,也能起到神奇之效,既缓解症状,又降低血压。
  例1 :男,51 岁。患者体格肥盛,患高血压病已多年,血压1817/ 1313kPa。近日来恶心,胸脘痞闷,偶尔作痛,呕吐频作,且头昏眩晕,视物摇坠,心慌心悸,周身困重,脉沉,舌苔白腻。为风湿痰浊上扰之证,采用小半夏汤加味。
  处方:茯苓30g ,半夏12g ,生姜12g ,枳壳10g ,陈皮10g ,泽泻10g。
  此例主症明确,病人虽觉眩晕,但恶心呕吐频作,最为患者所痛苦。统观脉证,其呕眩起因于胃中停饮。选用小半夏汤加茯苓汤,此方在《金匮要略》中治疗“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主症与本案相合,再加泽泻,取仲景泽泻汤之意,主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另以陈皮、枳壳,理气和胃。患者服药3 剂后,呕痞眩悸皆减,惟时有嗳气。膈间痰水交阻,气机不利,故上方去陈皮、枳壳,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三诊时,再加藿梗、佩兰,醒脾理气化湿,诸症均先后减轻、消失,血压亦降至1713/ 1210kPa。
  2
  泻心火,攻下效桴鼓
  高血压病亦常见起于火热之患,厥阴风火,上逆于头,阳郁于上而不能下达,引起头晕头痛,耳鸣目赤等症状。此属阳热亢盛,风火上逆之证,要单用重镇之品,往往不能起到潜阳降逆的目的,此时当知泻心。盖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泻心即是泻火,火降则亢阳亦降。且心之火为君火,肝之火为相火,君火一降,相火亦随之下行。而心为肝之子,肝为心之母,治肝泻心,又属“实则泻子”之法,泻火以制阳,引阳气下行。再者,心主血,火逆则血涌,火降则血凉脉通,血得以下行,血压亦随之而降;心又主神明,火亢则神乱,火降则神安,神安则脉静血压平。心与火、血、神相关,故泻心能起到降压的作用。
  例2 :女,58 岁。患高血压病已10 年余,血压常在2113~2319/ 1416kPa 之间波动。就诊前日起,左半身无力,活动不利,如被风吹状,耳鼻灼热,口苦舌干,心烦,面部烘热,下肢发凉,食欲不振,脉弦有力,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血压3016/ 1713kPa。证属火动于内,阳亢于上,治当泻火,投大黄黄连泻心汤。
  处方:大黄6g ,黄芩10g ,黄连10g。
  以滚开水渍之代茶饮。
  服药3 剂,每日排便2~3 次,面热大减,黄腻苔亦仅见于根部,血压亦降至2913/ 16kPa。遵仲景之训“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故再投原方3 剂,仍渍后代茶饮。药后血压再降至2619/ 1416kPa。诸症均有所减轻,虽每日排便增至3~4 次,但泻后反觉左半身有力,无身疲、脚软之感,舌仍红,苔薄黄腻,脉沉有力,看来尚耐攻伐,仍守上方,嘱其隔日1剂,以泻尽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