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封髓丹:能治一切虚火上冲
出自清代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封髓丹由黄柏,砂仁,甘草组成。郑曰: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疗邪火的加味三才汤启发,杜教授将其略加减而命名为潜阳封髓丹,组方寓潜阳丹之义,用于治疗肾虚不固、风火相煽的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等,其功用为纳气归肾,潜阳息风。本方不同于单纯滋阴息风的镇肝熄风汤,在于其滋阴时固阳,体现了阴平阳秘原则,可谓潜阳之另一法。
处方:黄柏(盐水炒)、怀牛膝、丹参、泽泻各10克,炙甘草10克,砂仁、党参、龟板(先煎)、杜仲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周后头脑清爽。
按;众人皆知阴虚阳亢而用滋阴潜阳之法,不知阳亢者阳亦易散于上,如单纯滋阴及介类潜阳,久则易伤阳碍阳,浮散之阳岂能回纳,此为只有结合回阳潜阳,才能治本以调和阴阳。
一般来说,用清热泻火、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法治疗实火症、驾轻就熟;但对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胃热阴虚、命门火虚,诸症辨证缺乏全面系统、准确之认识,即对三才封髓丹、一贯煎、玉女煎、麦味地黄丸等治疗各种虚火引起牙痛、齿衄、口腔炎、失音、喉痹等。滋阴的方剂中:虎潜丸、大补阴丸、三才封髓丹、一贯煎共同点是滋阴降火,治疗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心烦口渴、咽干少津、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具体运用时要掌握每个方剂的特点,虎潜丸:强壮筋骨,适用于筋骨萎软、腿足瘦弱、步履不便,故称健步虎潜丸。大补阴丸:治疗骨蒸潮热,盗汗、咳血、吐血或烦热易饥、足膝疼痛。三才封髓丹:治疗心肾不交引起的遗精盗汗。一贯煎:对肝气不舒,胸脘胁痛、吞酸吐苦、脉象细弱或虚弦及疝气瘕聚效果颇佳。笔者经过艰苦细致的探索,综合四方滋阴降火,平衡肾中阴阳,增加温阳散寒之附片、炮姜,发挥其甘温除热之功效,治疗命门火虚、下焦阴寒过盛,逼阳上浮之虚火,妄动诸症,达到引火归元,以消阴翳的目的。
潜阳封髓丹原方:砂仁15g、甘草6g、黄柏l2g,附片30g、龟板24g根据余多年治疗经验,灵活加减化裁。
潜阳封髓丹组成:砂仁6g、知母10g、黄柏10g、川连3g肉桂6g、麦冬15g、生龙牡各15g、炮姜6g、白芍l0g、附片30g、龟板24g甘草6g。
方义方解:附片、炮姜温散寒邪;龟板滋阴平肝潜阳;知母、黄柏清降相火;川连、肉桂引火归元,交通于心肾;砂仁醒脾开胃;麦冬主清心润脉,生津止渴;白芍柔肝止痛,生龙牡潜阳镇静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配伍:
①治慢性歌喉炎引起喉痹,可加桔梗30g、元参15g,炎症明显加银花15g、连翘15g。
②齿衄加石斛15g、二冬各15g、五味子10g、三七粉3g开水冲服。
③失音加元参15g、桔梗30g、二冬各10g、胖大海3枚,温开水泡饮。
④复发性口腔炎加鲜生地30g、草河车24g、板兰根12g、赤芍15g、鲜石斛24g、人中黄6g、二冬各10g,去附片,病情好转再用原方调理,用消疳饮:石斛、人中黄、芦荟晶。
⑤白塞氏综合症重症用消疳饮:石斛、人中黄、芦荟晶、轻症加银花、元参、连翘酌情使用,但附片用量减少,重者可以不用。
⑥出现便秘,尿赤可用增液汤,配合消疳汤。
⑦出现更年期综合症,冲任不调可用二仙汤配消疳汤加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