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容海裕丰公司安全管理培训
——安全管理危机意识
地震中的经历
3月11日,星期五,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周末午后。我正在办公室修改一份项目报告书。忽然,桌椅开始摇晃起来。习惯了日本隔三差五发生小地震,我仍然在淡定地打字。十几秒后,情况开始不妙,桌子开始出现移位。下意识地,我钻到了桌子下面,用手护好头部。这也是我在日本接受的地震防灾教育,遇有震情,不要仓皇出逃,首先在钻到桌子下面。紧接着,只见办公室的铁皮柜“轰隆”一下倒地,文件夹和资料“哗啦”一声飞出好远。糟糕,这绝非小地震!忽然听,门外有人高喊“快点出来!!”,我拉起旁边的同事撒丫子往外冲。公司在8层,摇晃非常厉害,大家互相紧随其后,鱼贯而下。
整个撤离过程并没有人出现过度惊恐的状态,甚至记忆中都没有人大声喊叫。
“秩序日本”让世界感慨
在世界对日本地震海啸灾情和核泄漏担忧的海量报道中,许多媒体选用了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惨重灾情“不相配”的图片———在超市、加油站和学校等避难场所,数十名甚至数百名日本市民耐心、平静、整齐地排队等待,有的地方划有排队线,但绝大多数地方什么也没有划,也没人出面维持秩序。
灾后日本秩序井然
在仙台市的一条马路上,人们集中在中间的绿化带避险,虽然有些拥挤,但无一人占用两边的机动车道;
在东京涩谷街头,大批市民排着长队打公用电话,整个过程平和、淡定,而富于效率……
日本人坐在楼梯两侧,确保中间畅通。地震当晚,在公交车和出租车站,S形的长龙蜿蜒了数百米,人们自觉地排着队。
地震后,没有车辆经过的情况下,惊慌的人们依然在等待红绿灯。流离失所的灾民沿路坐在两边,自觉留出中间宽敞的车道。
从体育场等避难所散去的人群不留任何纸张。几乎没有人会去索要比规定分量更多的食物。
尽管身处重灾区,但避难所内并没有慌乱不堪。避难而来的日本人将行李规整地叠好放在身边,没有人在里面大声喧哗。
超市里,生活必需品被抢购一空。但日本市场并没有出现哄抬物价的现象。商店的货架基本都是空的,但至今没有发生一起盗窃案件,领取物资也从来没有发生过争抢。”
公共场合喧哗是‘耻辱’的
日本人都觉得在公共场合喧哗是‘耻辱’的,耻辱观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日本人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不能做‘耻’的事情,否则就被人排斥,大部分的人也都是为了不被别人排斥而遵从一般的规范。所以,日本人的团队意识、自律、整齐都跟‘耻辱’意识有很大的关联。”
不给人添麻烦
台湾《联合报》称,日本人这种秩序感是他们从小就接受“不给人添麻烦”教育的一个表现。日本小学生的《社会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节就有“不给人添麻烦”这句话。日本都道府县中有47个制定了“防止打扰条例”,用法律禁止“给别人添麻烦的行为”;地铁广播整天都在播放请不要伸腿以免妨碍别人的内容;甚至于日本葬礼也很安静,因为大声痛哭会让人担心,也是“给别人添麻烦”。
案例:不给人添麻烦
美国《洛杉矶时报》同日的文章写道,当大地震来袭时,书籍翻倒砸伤了一名老妇的脚踝。当医护人员到来时,她已经痛了几个小时。
据她女婿后来讲,她做了任何“正常人”都会做的事:她为自己给他们带来不便表示道歉,问是否还有其他人首先需要救护。
报道说,日本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地震灾难没有削弱日本人雷打不动关照他人的品性。
文章还说,日语中充满客气的道歉语,简直司空见惯。一些用语仅是一种客气的礼节。但在危机时,此类礼貌可以成为国家凝聚力。尽管地震令人震惊,但很少有人会想麻烦陌生人。
处险不乱的秩序是文明的象征
日本发生地震与海啸之后,又遭渐进失控的核辐射危机,身处险境而淡定有序的日本国民形象被媒体传播至世界各地,纷纷赞叹而钦佩。这被称之为文明的素质,也是日本民族富有力量的象征。
处险不乱的秩序的确是文明的象征,日本人淡然面对灾难与死亡。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日本人重视团结与群体的力量,共同抵御天灾,从而形成强调对于集体与纪律的服从,这种秩序感恰恰也是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