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八佰》观后感(优秀8篇)
《八佰》观后感心得体会1300字 篇一
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不断成长而来的。
想起几年前去南京,拜谒完中山陵,顺着水榭路向东步行到灵谷寺,因,8月21日上映了一部名为《八佰》的电影。有许多同学已看过,我看了预报片儿,感觉很有爱好。
上午下了古筝课后来到奥斯卡影城,取票进场,进入了二号厅,发觉人并不多,前四排只有我一个人。这倒与我预想的场景不同。后来想想,电影结束时正是饭点儿。所以人少也是应当的。
电影开演了,我渐渐被精彩的剧情所吸引。背后持续传来儿童哭声,真是大煞风景,破坏用户体验。我心想,小孩不敢看,就带出去,为什么要影响他人。
《八佰》改编于历史真实事务,讲解并描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以租借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斗争。名为八百,实则只有420人。造就了这个奇迹。《八佰》历时230天拍摄,整部电影用了300颗照明弹来重现当年战场上的照明效果。共烧掉300多斤烟油和近五吨的报纸。设置相当于十部大斗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打造了一个硝烟充满、炮火四起的真实战场。
苏州河把1937年的上海一分为二:左边苍夷满目、硝烟四起;右边则灯红柳绿,一片旺盛,曼妙女倚栏望,而这里却是时时有生命危急。
最令我震撼的是升国旗,升国旗会激怒日军,可是明明在自己的地盘上,凭什么不能升?那还有什么尊严?国旗升起来了,日军飞机来炸,人肉来挡,无论如何,国旗不能倒。
四万万中国人在斗争面前。竟不如那400人,“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佰观后感 篇三
在国庆前夕,我在单位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八佰》。《八佰》的故事是描写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420人留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故事。为壮声势,对外号称800人。
电影很长,感人的地方也许多,好像数都数不清,观影过程中口罩已经被我的泪水打湿。电影中有两个片段让我久久无法释怀。
舍身取义
日军起先舍命挖四行仓库墙洞,企图安装炸药。在这一触即发之际,年仅21岁的陈树生干脆抱着炸弹从楼上义无反顾地跳下去,给母亲留下“舍身取义,儿所愿也”八个字。而其他战士不但没被敌军的枪炮吓倒,而是一个个绑好炸药,排着队,依次报出自己的名字、籍贯,坚决果断。战士们逐个跳下去,用自爆来阻挡敌军攻击,无人畏惧。而仅仅一河之隔,如天堂般的租界,老百姓望着对岸如地狱般的残忍恐怖的战场,咬牙切齿着,义愤填膺。
爱护旗帜
尽管知道升起军旗会遭到敌人更猛烈的攻击,坚守会更加困难,但大家还是义无反顾地升旗。日军飞机低空俯冲,子弹射在一根根支架上,眼看旗帜就要倒下,将士们不畏牺牲,把肉体之躯暴露在敌人强悍的军机下,用自己的双手坚韧地支撑着,将满是弹孔的旗帜高高地扬在了四行仓库的楼顶。正是因为壮士们迸发出的超强信念、无惧无畏的精神和前赴后继的决心,才让敌机大减嚣张气焰而撤去。即便牺牲惨重,输了性命,却激起多数国人的爱国热忱。
电影播完了,故事讲完了,但它给我的震撼已无法描述,它会恒久保存在我的记忆中,滋润着,荡涤着我心灵。致敬战士!也致敬当年的爱国者!
电影《八佰》观后感600字 篇四
近期有一部名叫《八佰》的电影上映了,于是我和姑姑就赶往电影院观看。
电影开头就讲解并描述的是斗争的残酷,一帮来自各地的人们被征集去爱护上海,可到了上海才发觉残缺不堪的上海已无人烟,日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