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中秋节是在几月几日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一
1、玉兔捣药
此传闻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实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洁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线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实,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嬉戏。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嬉戏。如《中华全: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射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闻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闻这种习俗与抗拒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抗拒,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抗拒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大全 篇四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季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态,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很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宠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聚,寄予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季节挚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博饼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常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视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庆祝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