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docx

格式:docx   大小:575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docx

上传人:优文案 2022/8/3 文件大小:5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意思大育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启发式教育有四大特点:及时性、适度性、双边性、生成性。
及时性:即教师应及时启发施教,打开学生思路,以取得“时雨化之”的效果。
适度性:采取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传授适当教学内容,以达到逐渐发展的目的。
双边性:发扬教学民主,创造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通道。
生成性:通过教学,不断生成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也使自己的智力和知识得以生成,以达到彼此发展的教学目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意思大致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君子所贵之“道”,就是“***”、“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 ”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或虽学****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的巨大推动力量。
教学内容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指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四曰: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外,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诗、礼、乐作为教育内容。
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和六艺(都可称作六艺,但在此以区别)。六艺是继周代的传统,六经是孔子开创的,作为这两者的核心是礼、乐。
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教育方法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目的各有千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
孔子因材施教并非没有共同的要求,他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