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陕西省“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化载体、关键支撑和重要标志。为了扎实推进我省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根据《陕西省“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陕西省农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制定《陕西省“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十二五”农机化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是我省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农机购置补贴和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带动下,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作业水平显著提升、经营收入大幅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机械化生产已成为陕西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农机总量快速增长,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2015年底,农机总动力达2667万千瓦,,分别比“十一五”%%。大中型拖拉机达1
,,分别比“十一五”%%;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比“十一五”%;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机具配套比不断提升,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果、畜、菜、茶等生产加工机械大幅度增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装备稳步发展,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新跨越
2015年底,%,比“十一五”末增长9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比“十一五”;水稻、%%,比“十一五”。果业施肥施药基本实现机械化;蔬菜、茶叶、食用菌以及畜牧养殖业机械化快速推进;全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2680万亩,%;,较“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呈现速度、质量、效益并重发展的特征,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2015年底,,。拥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6418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969个,分别较“十一五”%%,农机经销、维修以及农机服务中介组织快速发展。农机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代耕代种、农田托管、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等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作业领域从偏重种植业向农业生产全领域拓展,作业环节正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扩展,带动了先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应用、规模化推广,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在全国率先探索和实践了“农机安全互助”模式体系。,覆盖了四分之一的大中拖和联合收割机驾驶人员。建立了覆盖全省的农机事故投诉、救援、监督和警监联合执法体系。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推进了农业机械化依法管理的进程,农机化管理、科技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销售流通、职业技能鉴定和维修、产品鉴定和质量监督、农机化信息宣传网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重大工程稳步推进,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十二五”期间实施了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果蔬贮藏百库工程、农机科研开发、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等重大项目,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特色产业,以技术模式、装备配套方案和组织经营模式为重点,按照“探索-实践-验证-示范”四个步骤,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开展十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创建,形成了四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和果业等六类优势特色产业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规程,建立了同类区域可借鉴可复制的发展模式,率先在23个高水平示范点示范推广;全省已建成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685万亩,较“十一五”末增长163%;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制定了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五种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规范,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总量达到2925万吨, 较“十一五”%;建成高标准果蔬冷藏库628座,新增贮藏能力70万吨;开发了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引进示范了玉米机械化收获、粮食烘干、蔬菜栽植等机械化技术。为全省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机化投入持续增加,投入环境显著改善
“十二五”期间中、,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