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山东端午节风俗
【篇一:山东端午节风俗】
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除了对公休的三天假期有所期待外,有没有
期待其他什么呢?自然与家人团聚是最好的,但是不能回家的人们,
小编为你们准备了山东端午风俗,山东端午节的风俗有个
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但是旧时山东乡村多不知屈原是何许人,因此很多地方也把端午当作是纪念秃尾巴老李的节日。
插艾蒿
端午节之日,山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口插艾蒿。除了插艾蒿外,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为孩子祈平安
像很多风俗节日同样,为孩子祈求平安荣华都会是重要的内容。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戴“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保证健康;在肚脐处往往会戴一个小兜儿,妈妈或奶奶会在里面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
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还要在小孩子的手脚腕部拴上“禄寿线”(五色线),叫“轧五丝”;用五彩丝线扎制成特别小的笤帚、炊帚送给小女孩,用意皆是祈福求平安,祝愿女孩将来做活计好。
现在,这些风俗有的已经不被年青人所知了,其实这好多风俗不应单单从迷信的角度去看,而应看到其中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为他们平庸艰难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端午食俗
包粽子
端午节的特色饮食,粽子是货真价实的标志性食品,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粽,芦叶裹米也。”西晋周处《风土记》记录:“先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北方的粽子形状已是不尽相同,角黍出
现在北方地区,多以黍米(大黄米)包制,而南方人则创建出了“筒粽”,以竹筒盛糯米蒸制而成。
宋代此后,粽子又增加了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
长形等很多形状。如果有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家人会为他特制一
种毛笔形粽子,称为“笔粽”,取“必中”的谐音,借以表达家人对其
金榜题名的期盼之情。
吃艾叶炒鸡蛋
端午日,山东各地还有吃艾叶煮鸡蛋的风俗。这日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凉糕和五毒饼
除粽子、鸡蛋外,端午节的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等。凉糕,用北方特产黄米制成,将煮熟的黄米糕在案板上先薄薄地铺一层,然后再铺一层枣子、玫瑰、豇豆泥做成的馅儿,上面再铺一层黄米糕,放凉后用刀切成菱形小块,蘸白糖吃。
五毒饼是一种近似桃酥的糕点,玫瑰饼和藤萝饼都是利用季节花草
为材料制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端午食品,叫做“白头草”,是将杏、梅、菖蒲、生姜、李子、紫苏切成细丝,用盐或许用糖、蜂
蜜浸泡后晒干食用,用料十分讲究。
采药
端午节时,很多地方有采药风俗。俗谣曰:“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一些用其根茎入药的植物,至端午节气已经成熟,能够入药,是采药的好节气。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录:“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胶东地区的人们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