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背诵课文,积累“环、城、池、兵革、委、去、域、封上下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有得天时的战机。)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三、研读感知,理清思路(三读)
三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 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 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 地利 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演至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 战争中需要“人和”(举例论证)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
类推 固国 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得道多助——顺之
结论 (对比论证)
失道寡助——畔之
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3)质疑问难
有同学说,如果不划定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这个世界就乱套了,所以,不同意“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说法。
有同学说,革命战争时期,无数的根据地都是建立在险要的环境之下,如大别山根据地等等,所以不同意“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说法。
有同学说,伊拉克战争时,伊拉克人民同仇敌忾,但还是被拥有坚船利炮的美国打败了,所以不同意“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说法。
针对以上说法,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文中说谈到的“和”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可以从有关于“和”字的成语引导,如“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一团和气,和衷共济”)
练习一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