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1. 城乡景观和绿地系统规划
城乡景观风貌与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规划目标与格局构建
城乡景观风貌规划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城乡特色绿色网络构建—蓝廊绿道
中心城区城市景观风貌系统规划
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乡景观风貌与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三河市市域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1、山体破坏严重
市域内的丘陵尤其是在福山经济新区和孤山,挖山采石非常严重,生态环境景观遭到极度破坏。造成一边山坡生态环境良好,一边山坡悬崖峭壁的极端对比,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
2、河流水质污染严重
水质污染严重,河流已无环境容量,主要受工业污染源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染源排放影响较大。
3、道路景观特色不明显
市域内主要的道路廊道,包括铁路、高速路、国道、省道、城市道路及乡道绿化树种较单一,景观特色不明显,可识别性较差。
4、村镇绿化
村镇特色景观风貌仍需强化,并缺乏为居民提供的休闲绿地。
公共绿地
防护绿地
山体绿地
农林用地
水域
如何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是重点,遏制生态恶化,修复生态残痕, 建立绿地系统,营造宜居的城区环境。
规划目标与格局构建格局
城乡景观风貌与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宜人的生活居住环境
依托自然山水肌理,以保护、重建和完善生态过程为手段,以道路绿廊、水系绿廊为纽带,以重要绿地为节点,将三河市域中的山丘、河流、林地、果园、耕地,以及城区绿地等,构建成绿色网络,为本地市民和外地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健康宜人的生活居住环境。
与北京市绿地系统形成连续性整体
三河市绿地系统与北京市绿地系统相联系,在生态格局上形成一个连续性的整体,并为北京市民提供一个休闲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
营造不同城市尺度的景观风貌特色
城市的景观风貌应符合城市既有尺度的景观风貌特征,营造具有典型特色的不同城市规模的景观风貌,体现地区性差别。通过城乡一体化绿化建设,实现市域景观环境的改善,市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乡风貌的变化,从而支持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河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市域景观格局
“生态围城”
“三轴两带,两核两片”
根据绿地生态效应最优原理,结合现代农业规划与林业生态规划,提出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为:
以自然山水地貌为骨架,以中心城区各级公园绿地为核心,以市域成片林地、园地、耕地为主体,以重点镇域(村)绿化为重点,以水系、道路、农田林网绿化为网络,生态围城,有效控制城市区域发展。
形成“三轴两带,两核两片”,多网络相互交错,联系紧密的市域绿化系统格局。
与北京市绿地系统形成连续性整体
三河市西侧与北京市古运河潮白河风景名胜区相邻。
三河市绿地系统应该在生态格局上和北京市形成一个连续性的整体,并吸引北京游客观光,创造旅游经济价值。
大型城市风貌
特色街区,景观廊道,
流绿空间
明确的轴线关系
清晰的空间肌理
通透的开放空间
起伏的城市天际轮廓
平缓的城区地形
小型城市风貌
绿带穿城,水系融城, 尺度宜人
富有节奏的建筑序列
流畅的建筑过渡空间
开敞的滨河景观廊道
优美的城市山体背景轮廓线
小城镇风貌
延续文脉,一镇一特色,自然围城
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积累
传统的建筑布局形式
尺度亲切宜人的街道小巷
极富生活情趣的空间
自然田野山水景观的背景
农庄风貌
住区集中,中心绿地,
农庄环绕
朴素的小尺度低层建筑
迂回曲折的巷道
广阔的农田—水稻、小麦
优美的自然环境—农田、果园、山林、乡道
营造不同城市尺度的景观风貌特色
燕郊
泃阳城区
皇庄镇、杨庄镇等
马各庄等
不同城市层次的景观风貌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
公共绿地
防护绿地
山体绿地
农林用地
水域
1、充分利用三河城市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优先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
2、结合城市近郊生态景观规划,营造城市外围大生态圈;依托河流、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山林等,积极发展城市外围的生态型绿化绿地,实施“生态围城”的建设战略。
3、结合绿地空间序列要求、确定城市绿地结构布局,形成城市绿色网络,构筑“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至2030年将三河市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国家园林城市。
城乡特色绿色网络构建—蓝廊绿道
生态与环境保护性原则:遵从自然过程,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
展现地区风貌特色原则:尊重地形地貌,传承地域文化,增强地区认同感
可达性原则:优化选线位置,确定服务半径,设立标识系统
游憩观赏性原则:丰富游憩体验,提供必要设施,满足趣味性舒适性
整体连续性原则:融合城乡景观,疏通水系网络,构建绿道体系
绿道系统选线原则
可行性:对现状干涉最小的程度上最大化价值
服务性:最大程度的发挥服务性
带动性:带动潜在资源地块发展
标志性:将标志性节点尽量串接起来
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