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窦娥冤读后感800字_窦娥冤读书心得五篇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是中国闻名悲剧之一,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关于《窦娥冤》读后感怎么舞美有些缺陷,从而影响了我对全剧的看法,在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被砍头之后,血飞白练,六月飞雪,在这一块应当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可是,昨晚让我很悲观,窦娥被砍头之后,整个舞台暗了下来,我心里那个急呀,怎么能全场暗下来呢,并且暗场时间持续半分钟,我的心情一下被隔的拔凉拔凉的,就在这时,灯光突然亮起,只见舞台半空出现带有斑斑点点的血迹的白练,舞台中央飘起了鹅毛大雪,窦娥身上盖着一块白布,哎呀,这一举动大大影响了我的心情。
在我的想象中,应当是连贯的,当窦娥被杀的那一刻,舞台应当运用淡淡的冷光,然后用一束红光打向那条悬在半空中的白练,天空霎时大雪纷飞,将窦娥的尸体掩盖。此刻再加上特别的音乐烘托,那将会达到很棒的效果,那才能显示出窦娥的冤屈,惊天地,泣鬼神
全剧中,按理说-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可是-没有打动我,却在全局即将结束的时候,却打动了我,当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官回来后,蔡婆婆哀思的喊了一句:“你怎么才回来?”就这一句,我的眼睛潮湿了,我想了许多许多
我想再说一下关于这个故事,身为贞洁烈妇的窦娥,心地和善,怎么会发下楚州三年大旱的誓愿呢?莫非她只是为了以“东海孝妇”的传闻来验证自己的冤屈吗?她有没有想过,大旱三年,楚州因此会饿死多少无辜的黎民百姓?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莫非就要拉上这么多无辜的生命为自己陪葬吗?这两者相比较之下,孰轻孰重?
窦娥冤读后感800字(三)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化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迥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解并描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其次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概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和善和顺的摸样,赐予显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抗拒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行能的誓愿一一实现,。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允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或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窦娥恒久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