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孟子、荀子人性论探微.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孟子、荀子人性论探微.doc

上传人:好用文档 2022/8/8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孟子、荀子人性论探微.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孟子、荀子人性论探微
刘峰存 摘 要:在我国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人性问题以后,人性问题则逐渐成为先贤圣哲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而孟子认为的人性本善,其目的是引导人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性,是抽象的人性。然而,抽象的人性是要由具体的人性表现的。由于每一个人所处的社会政治地位的不同,人们的社会实践与后天****得是千差万别的,人性也必然因此而存在着差别。孟子用抽象的人性代替具体的人性,抹杀了人在人性上的差别,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说明人性。
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与孟子一样,荀子的政治思想也是以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为出发点的。荀子这样说道:“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性恶》)
荀子把人性看作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他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性者,本始材朴也。”(《礼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性恶》)“性”是自然的赋予,即人的自然本质。而自然的禀赋不是人们可以通过学****和作为得到的。他说:“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性恶》)
因此,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一种个体的、抽象的自然属性,这是个体所具有且必有的一种本能心理。荀子认为,“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性,比出于争夺。”(《性恶》)荀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该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而是要时时刻刻抑制人恶的本性。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化性起伪”就是善。有鉴于此,荀子则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说:“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性恶》)“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伪者,文理隆盛也。”(《礼论》) “伪”就是“人为”的意思,它不是先天就具有的人的本性,而是后天环境影响和日益积累的****惯和长期的教化学****所形成的一种品格。“性”和“伪”需要辩证的来看,具体说,“性”是先天的禀赋,“伪”则是后天的****得;“性”产生“恶”,而“伪”则导引“善”。显然。二者是对立的。
在“性”与“伪”这对矛盾中,荀子尤为重视“伪”这一面。通过“伪”,就会使得“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劝学》)“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性恶》)他们本来都是天生性恶的,所以后来出现贤愚不肖的区别。原因在“住错****俗之所积耳”。(《荣辱》)这都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和日益积累的****惯和长期的教化学****的作用。荀子还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但是,“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性恶》)因此,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的命题,强调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起礼义,制法度”来使人“恶”的本性得到转化。荀子这样说:“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性恶》)可以看出,荀子强调了人的本性可以“化”,可以改造,可使先天之“恶”变为后天之“善”。只要有后天学****环境这一客观条件,再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起于变故,成乎修为”。(《荣辱》)从改变自然本性开始,不断地努力于伦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