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桩基检测
试
验
方
案
桩基检测试验方案
本工程桩基测试内容包括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测试、单桩竖向抗拔 静载测试、低应变动测、高应变动测、声波透射法及桩身桩底位移检 测、桩身轴力、桩侧侧摩阻力检测等:
二、检测方案编制说明:简支于基准桩上, 以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基 准梁挠曲变形。采取有效遮挡措施,以减少温度变化和刮风下雨、 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反力装置
试桩中心与锚桩
中心
试桩中心与基准桩
中心
基准桩中心与锚
桩中心
锚桩横梁
$4 (3) D 且〉
$4 (3) D 且〉
$4(3)D 且〉
注: D 为试桩、的设计直径或边宽。
沉降测定平面在桩顶 200mm 以下位置,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 桩身,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 个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
沉降测量采用大量程百分表,量程(0-50mm),全程示值误差 和回程误差分别不超过40^m和8um,相当于满量程测量误差不 %。%FS,。
二、桩头处理 试验过程中,为确保不会因试桩桩头破坏而终止试验,应对桩头 进行处理。首先凿掉桩顶部的松散破碎层和低强度混凝土,露出主筋, 冲洗干净桩头后再浇注桩帽,桩帽的施工应达到下列要求:
桩帽顶面应水平、平整、桩帽中轴线与原桩身上部的中轴线严 格对中,桩帽面积大于或等于原桩身截面积,桩帽截面形状为方形。
桩帽主筋应全部直通至混凝土保护层之下,如原桩身露出主筋 长度不够时,应通过焊接加长主筋,各主筋应在同一高度上,桩帽主 筋应与原桩身主筋按规定焊接。
⑶ 距桩顶1倍桩径范围内,宜用3mm厚的钢板围裹,或距桩顶
,间距不宜大于150mm。桩帽应设置钢筋 网片 3 层,间距 100mm。
桩帽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 1 级,且不得低于
C30。
桩帽加固图见抗压桩详图中SZ1、MP1、MP2。
试桩桩顶标高为便于沉降测量仪表安装,试桩顶部宜高出自然
地面 40cm。
⑺ 锚桩顶部高度基本与地面高度持平,锚桩主筋应露出桩顶40cm。
三、 静载检测技术
1、 系统检查
在所有试验设备安装完毕之后,应进行一次系统检查。对试 桩施加一较小的荷载进行预压,消除整个量测系统和被检桩本身 由于安装、桩头处理等人为因素造成的间隙而引起的非桩身沉降; 排除千斤顶和管路中之空气;检查管路接头、阀门等是否漏油等。 如一切正常,卸载至零,待百分表显示的读数稳定后,并记录百 分表初始读数,即可开始进行正式加载。
2、维持荷载:本工程抗压桩采用两循环加载卸载法:
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为最大加载量的 1/10,其中第 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 2 倍即 20%,
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 5、15、30、45、60min 测读桩顶沉 降量,以后每隔 30min 测读一次。
试桩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 ,可视为稳定(由 )。
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加载至最大试验荷载的 后即卸载。
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5、15、30、60mi n测读 桩顶沉降量;。
后维持 24 小时,再加载至最大试验荷载后按慢速法进行 卸载。
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 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 10%
3、终止加载条件: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
5倍。当桩顶沉降能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 桩顶总沉降量超过 40mm。
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2 倍,且经
24h尚未达到稳定标准。
倍。
⑷ 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
80mm ;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 量超过 80mm。
4、试验资料记录
静载试验资料准确记录。试验前应收集工程地质资料、 设计资料、施工资料等,填写桩静载试验概况表,概况表包 括三部分信息,一是有关拟建工程资料,二是试验设备资料, 千斤顶、压力表、百分表的编号等,三是受检桩试验前后表 观情况及试验异常情况的记录。
5、 检测数据分析
(1)、绘制竖向荷载-沉降(Q-s)、沉降-时间对数(s-lgt) 曲线,需要时也可绘制s-lgQ、lgs-lgQ等其他辅助分析所需 曲线,并整理荷载沉降汇总表。
(2)确定实际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第二章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
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