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文档名称:

最新CJJ28-2022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

格式:docx   大小:726KB   页数:5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最新CJJ28-2022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

上传人:lu2yuwb 2022/8/10 文件大小:7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CJJ28-2022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CJJ28-2022〕
1 总 那么
为标准城镇供热管网工程的施工及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暗挖、顶管、定向钻等施工工艺,并符合以下参数的城镇供热管网性建(构)筑物上标志点位,控制点坐标应做记录。当附近没有永久性工程时,应埋设标石。当采用图解法确定管线转角点点位时,应绘制图解关系图。
管线中线定位完成后,应对施工范围的地上障碍物进行核查。对施工图中标出的地下障碍物的位置,应在地面上做标识。
当暗挖施工时,应进行平面联系测量。
导线方位角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要求:
式中:R——导线方位角闭合差(″);
   n——测站数(个)。
3.3 水准测量
水准观测前应对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标定,标定的工程、方法和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标准?GB/T 12898的相关规定。在作业过程中,应定期对水准仪视准轴和水准管轴之间的夹角i的误差进行校验。
水准测量精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要求:
4
式中:R1——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mm);
   L——附合路线长度(km)。
2 当水准测量跨越河流、深沟,且视距大于200m时,应采用跨河水准测量方法。跨河水准测量应观测两个单测回,半测回中应观测两组,两测回间较差应符合下式的要求:
式中:R2——两测回间较差(mm);
   L——视距(km)。
在管线起点、终点、固定支架及地下穿越部位的附近应设置临时水准点。临时水准点设置应明显、稳固,间距不宜大于300m。
固定支架之间的管道支架、管道等高程,可采用固定支架高程进行控制。直埋管道的高程可采用变坡点、转折点的高程进行控制。
在竖井处应进行高程联系测量。
3.4 竣工测量
供热管线竣工测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 61的相关规定。
供热管线工程应全部进行平面位置和高程测量,竣工测量宜选用施工测量控制网。
竣工测量的允许误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测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平面位置测量的允许误差应控制在±50mm的范围内;
2 测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高程测量的允许误差应控制在±30mm的范围内;
3 竣工图上管线与邻近的地上建筑物、相邻的其他管线、规划道路或现状道路中心线的间距的允许误差应控制在±0.5mm的范围内。
土建工程竣工测量应对起终点、变坡点、转折点、交叉点、结构材料分界点、埋深、轮廓特征点等进行实测。
供热管线竣工应测量、记录以下数据:
1 管道材质和管径;
2 管线起点、终点、平面转角点、变坡点、分支点的中心坐标和高程;
3 管线高程的垂直变动点中心坐标和垂直变动点上下两个部位的钢管上外表高程;
4 管沟敷设的管线固定支架处、平面转角处、横断面变化点的中心坐标和管沟内底、管沟盖板上外表中心的高程;
5 检查室、人孔中心坐标,检查室内底、顶板上外表中心的高程,管道中心和检查室人孔中心的距离;
5
6 管路附件及各类设备的平面位置,异径管处两个不同直径的钢管上外表高程;
7 管沟穿越道路或地下构筑物两侧的管沟中心坐标和管沟内底、管沟盖板的上外表中心高程;
8 地上敷设管线的支架中心坐标和支承上外表高程;
9 直埋管线的管路附件、设备、管线交叉处的中心坐标或与永久性建筑物的相对位置;
10 直埋管线的变坡点、变径点、转角点、分支点、高程垂直变化点、交叉点和直管段每隔50m处的外护管上外表高程;
11 直埋管线穿越道路处的道路两侧管道中心坐标和保温外护层上外表高程。
对管网施工中已露出的其他与热力管线相关的地下管线和构筑物,应测其中心坐标、上外表高程、与供热管线的交叉角。
竣工图绘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竣工测量选用的测量标志应标注在管网总平面图上;
2 各测点的坐标数据应分别标注在平面和纵断面图上;
3 与热力管线相关的其他地下管线和构筑物的名称、直径或外轮廓尺寸、高程等相关数据应进行标注。
竣工测量应编写说明,并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管线种类、起止地点、实测长度等工程概况;
2 平面坐标和高程的起算数据、施工改线、撤除或连接等实测情况,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3.5 测量允许误差
3.5.1 直接丈量测距的允许误差应符合表3.5.1的规定。
表3.5.1 直接丈量测距的允许误差
固定测量桩间距离
L(m)
作业尺数
丈量总次数
同尺各次或同段各尺的较差
(mm)
允许误差
(mm)
L<200
2
4
≤2
±L/5000
200≤L≤500
1~2
2
≤2
±L/10000
L>500
1~2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