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历史是什么》评析
对于“什么是历史?”这个历史学的根本问题,可谓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让我们先来看看两位伟大革命导师是怎么说的:
引子:什么是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
马克思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恩格斯认为:“人们通过每一个追求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关于历史的定义,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不妨看看史学大师们是如何说的。
西方史学家论历史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我本人是经常意识到有必要降低胜利者宣传的必要性。”此话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太过于情绪化,失之偏颇。
荷兰历史学家盖尔说过一句很机智的话:“历史是一场无休止的辩论”。这种说法,与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一样,不失机智与精辟。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一书中如此解释他的观点:
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
此言蕴含着相当深刻的哲学思辨,就这个问题做出了见解独到的回答,给了我一定的启发。
卡尔其人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1892—1982),英国历史学家,专长国际关系史和苏联史,一生著述颇多,影响最大的是1950-1971年陆续出版的10卷本《苏维埃俄国史》和史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历史是什么》。他在国际关系学上的开山之作《二十年危机》,是现今国际关系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被后人评价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之父。他有两本书被翻译成中文,即《历史是什么》和《巴枯宁传》。
1896年10月,阿克顿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报告中提出了“终极的历史”理论,认为一切史学问题都有可能被完美地解决。但在经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英帝国的世界霸权早已不复存在,悲观主义、怀疑主义的浪潮笼罩着英国,史学界也不例外。20世纪50年代,《剑桥近代史》第二版总导论中提出:因为不可能存在绝对原始的史料,所以并不存在“客观的”历史事实。
写作背景
对此,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将自己的一系列演讲总结成书,题为《历史是什么》,自第一版以来,已销售25万多册。该书文风流畅、文笔辛辣,包含了大量有关真正历史学家和真正历史著作的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一些较为抽象的论点。在处理深奥、棘手的理论问题时,也显得颇为机智有趣、耐人寻味。
我们自己在时代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我们以什么样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
19世纪30年代,以兰克为代表的“兰克学派”兴起,提出历史学家的任务:仅仅如实地说明历史而已。
实证主义者主张首先确定事实,然后从事实中得出结论,极端重视档案材料。这种观点虽然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卡尔在《历史是什么》中认为:
主要内容一、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事实
(1)历史学的本职工作就在于追求精确,并非是历史学的本质。
(2)史料本身是经过前人选取的,是主观性的。(如中世纪宗教史,孔子也主张笔则笔、削则削,“为尊者讳”。)
因此,巴勒克拉夫提出:我们所读的历史,尽管基于事实,但是严格地说,根本不是事实,只是一系列已经接受下来的判断。
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首先向历史事实处于首位、历史事实处于自主的原则发起了挑战。
狄尔泰认为,要了解人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联系,就得再度体验人的各种生活,只有通过这种“体验”才能达到“理解”。
20世纪早期,克罗齐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由于史料本身并不会说话,使史料发挥作用的只能是历史学家,因而历史学家的学识水平越高,越具有创造性,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就越深刻;历史学家不是被动接受、考订和阐释史料,而应该发挥巨大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柯林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