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汾阳磕板秧歌的现状及特点
摘要:本文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对汾阳磕板秧歌所流行的汾阳及周边城镇一代做了细致的调查工作,提出了汾阳磕板秧歌的现状的五个特点,希望引起各位专家的关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己所能。
关键词:汾阳磕板秧歌;现状特点
汾阳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吕梁山东麓,太原盆地西沿,距离省城太原108公里。汾阳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古生物化石遗址、新时期遗址和70多处文化古迹。
汾阳磕板秧歌就是在这片悠久文化历史的土地上经历了出现、发展、成熟、鼎盛、衰败的这样一个过程。时至今日仍能看到、听到这种秧歌的痕迹,那么,汾阳磕板秧歌又是以一种怎样的状态存活呢?笔者通过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和采访有关人士的方法,对磕板秧歌的现状作了研究,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一些资料。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节节攀升,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前提下,更多地注重精神生活。而单一、纯粹的精神生活的愉悦,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传统的民间活动受到了现代文明浪潮的巨大冲击。汾阳磕板秧歌亦如此,它呈现出了一种濒临灭绝的状态。过去活跃在汾阳、孝义一带的“磕板秧歌”班子很多,而今留存下来的仅是汾阳韩家桥业余剧团一家。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行范围萎缩
汾阳磕板秧歌从民国前五十年代是最活跃的一段时期。当时活跃在汾阳和孝义两地的秧歌班子不下二十几个。而现如今坚持下来的仅仅剩下一家。
现在,据笔者田野调查时发现,有很多原来出现过磕板秧歌的地方基本上没有了这种艺术形式。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年龄不满15岁的人群中,听过磕板秧歌的数字几乎为0。而听过磕板秧歌的,绝大多数是70岁以上的老人。曾流行甚广的孝义市,现在能听到演唱磕板秧歌的,也已经销声匿迹了。汾阳磕板秧歌流行的范围缩小了很多,仅局限在了汾阳市韩家桥村。
二、演唱场合与活动次数减少
过去汾阳磕板秧歌是随秧歌队伍进行演唱的,内容丰富、形式纷呈、分类众多,当然也有很多的表演场地。比如:寺庙、广场、人家住院等地。如果要演唱一些较长的故事或者大戏时,则要登上舞台。如果用台上台下、街头巷尾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不是很富裕,精神生活也很单调,民间艺术文化是人们能享受到的唯一的艺术形式,那时,汾阳磕板秧歌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或七月。而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精神生活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多种新的艺术形式,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人们渐渐地淡忘了这种曾经红极一时的民间艺术。汾阳磕板秧歌也渐渐地衰退,秧歌表演只会出现在固定地点,再没有在街头巷尾、走到谁家唱谁家的情景了。
三、秧歌队伍薄弱,专业性弱
早期的磕板秧歌,演唱者为一人,有时为多人。只要高兴,周围的观众也可以进来唱两句,唱词都是即兴创作。依照演唱的场合和自身的条件和审美习惯,有的词调优美、秀丽,节奏舒展、自如;有的节奏紧、音调简洁、似说似唱,有的活泼滑稽、清新开朗。现在闹秧歌的艺人绝大多数都是业余爱好者,他们都是些种田人和小本生意人,迫于生计,没有人能够专心致志、全身心地投入。
近几年来,由于在政府的组织规定下表演,场地很少变化且熟悉,所以演唱者提前便把要演唱的词准备好,有时还要请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写唱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