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古老的干板秧歌.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老的干板秧歌.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老的干板秧歌.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老的干板秧歌干板秧歌因其伴奏只有打击乐, 没有管弦乐故为干板秧歌。西火干板秧歌亦叫西火秧歌, 其产生与明清时期当地铁业发展有很深的渊源。明末清初荫城、西火一带铁业生产发展日渐兴盛。铁匠师傅在劳作时为协调动作、减轻苦闷, 伴随着“叮当当、叮当当”有节奏的锻打声, 口里喊着劳动号子。这便是西火干板秧歌的雏形。后来为更好满足劳动者心声的流露, 抒发人们的情感, 经过文人的加工提炼和艺人的传承, 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编演成简单的故事进行表演, 演唱以梆板击节, 每唱完一句加一段打击乐, 就形成了今天的西火干板秧歌。清道光至民国初年干板秧歌逐渐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完整体系。表演也由院落和街头变为走场子、上戏台, 成为西火当地民间社火表演的节目。干板秧歌源于生产劳动,节奏简单,故事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 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乡土气息浓郁由于西火干板秧歌起源于荫城、西火一带的制铁作坊, 所以表演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在街头、饭场演唱, 也可以上戏台表演。而且艺人是土生土长的本土农民, 唱词通俗易懂, 唱腔简单。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带有浓郁的地域特征。二、表演剧目丰富干板秧歌剧目据不完全统计百余种之多,有文戏、有武戏;有喜剧、有悲剧。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内容大多以反映家庭矛盾、婚姻纠纷、惩恶扬善为主题。例如《打酸枣》讲述了姑嫂二人打酸枣时路遇歹人,小姑机敏果断,二人成功脱险的事; 《小二姐拜节》说的是小二姐两口给父母拜年途中,丈夫给小二姐讲述的趣事; 《崔连下河南》讲述了崔连被掌柜派往河南做生意, 夫妻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三、伴奏简易西火干板秧歌伴奏只有武乐,没有文乐,主要伴奏乐器有鼓、板鼓、锣、镲、梆板等。唱之前先打击一段音乐, 称为起板, 唱时以梆板伴奏, 唱完一小段时再配以锣镲, 称为送板。如此反复, 直到唱完整本戏。伴奏虽然简单,但是独具特色。四、语言通俗易懂西火干板秧歌扎根于民间厚土,取材于百姓琐事,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过去主要依靠民间艺人口口相传, 所以唱词提炼于当地群众的生活语言, 朴实生动。口语民风很浓, 唱腔简单明快、土色土香。西火干板秧歌唱词尾字要求押韵, 分为长板和短板。长板一般为十字句,例如《十二月对花》里的唱词: 正月里迎春花萌芽出土, 二月里白草花应萌复生, 三月里桃杏花一齐开放, 四月里茉莉花四方周正, 五月里五端阳五魁分红, 六月里六牡丹丝断藕根……短板一般为七字句,例如《姑嫂摘瓜》里的唱词: 婆婆东庄走亲戚,家里剩下姑嫂俩, 家里吃的没啥菜,没有摘个角和瓜。有心红土洼摘瓜,不如叫上小先花, 低头走出房间来,叫声妹则小先花……西火镇南大掌村的靳雪和现在是西火干板秧歌的传承人之一。他十七岁拜师学艺,从说、唱、念到身、法、步一招一式的学习, 对老师的各种技巧反复琢磨。经过刻苦练习,从演唱到乐器都样样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