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
货币的主要职能: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购买和支付手段、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国际货币体系:当货币制度总是超出国界时,就成为国际货币制度或者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体现着国际安排的国际货币体系大体可分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浮动汇率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有诸多新发展的当前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章
信用:这个范畴是指借贷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国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国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信用和货币一样是一个很古老的经济范畴。一直是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存在的
商业信用:与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直接联系的信用有两种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典型的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不仅在各国国内交易中广泛存在,并且也广泛存在于国际贸易之中,对于推动商品交易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商业票据是一种最古老的金融工具。债务人按照规定金额、期限等约定条件偿还债务的义务,称票据。票据有本票、汇票。商业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的支付承诺书,参谋在约定期限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商业汇票是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支付命令书,命令在约定的期限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汇票必须经过债务人承认才有效;债务人承认付款的手续叫承兑。无论本票还是汇票期限均不超过1年
银行信用特点:(1)以金融机构作为媒介,这里所说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银行,同时也包括经营类似银行业务的其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2)借贷的对象,直接就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本
借贷是作为一般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而且有金融机构的中介,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在银行信用形式里不存在。
信用的形式:商业信用、商业票据和票据流通、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银行信用、银行家的票据——银行券、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
国家信用;政府的或者更广泛地说统治当局的信用。典型事例英格兰银行,英国中央银行。国家往往是放债人。现代社会,国家从国内筹款是内债,从国外筹款是外债。国家的简称国债或公债,主要工具是国库发行国库券,我国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
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所需货币的信用。是与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过度的市场需求,促使物价上涨,促成虚假繁荣。
国际信用可划分两类方式:国外商业性借贷、国外直接投资
国外商业性借贷基本特征是资金输出者与使用者间构成借贷双方,包括出口信贷、银行信贷、债券发行、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补偿贸易和国际租赁等具体形式
国外直接投资:是一国资本直接投资于另外一国企业,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或享有部分所有权的一种资本流动形式。包括:一国的投资者到另一国进行股权式的投资,一国的投资者到另一国进行契约式合营,及一国的投资者到另一国进行独资经营
股份有限公司这种组织形式的存在以信用关系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条件。
股份公司的资本是靠发行股票集聚的,股票能成为广泛的投资对象,一个重要前提,股票持有者对公司的行为只负有限责任,在非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中,出资人对企业的行为负无限责任,即以其全部财产负责。当信用关系在经济生活中日益成为不可缺少的因素时,信用关系中的原则就会在客观需要时移入投资领域,于是就有了既是投资又只负有限责任的股份制,从而克服了大事业必须由分散的小额资金来支持,而如果要小额资金所有者负无限责任教育学不可能的投资的矛盾。
股份公司的典型形式: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通常简称股份有限公司
特点:1、公司的资本通过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股票面值相等,每股金额不大,一般公众有可能认购。2、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相权证,其持有人称为股东,股东对公司只负有限责任。3、股票一般规定不能退股,但可以出售、转让。4、股东可根据其所持股票数量而有相应的投票权。5、公司的经营绝大部分是由专门的经理人员进行
第三章金融
一、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
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西欧产生了现代银行。银行家签发允诺随时对付金银铸币的银行券。银行券流通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地代替铸币执行流通和支付功能。同时形成了既不用铸币也不用银行券的转账结算体系和在这个体系中流通的存款货币。
2、18-19世纪,在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中典型的现象是:一方面存在着金属铸币制度,另一方面,铸币流通范围急剧缩小。大量金银集中于银行。货币制度与信用制度的联系已不可分割,但货币制度相对于信用的独立性尚未完全泯灭。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贵金属铸币全部退出流通。到20世纪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