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docx

格式:docx   大小:2,534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docx

上传人:Duan700507 2022/8/20 文件大小:2.4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
学院:
东语学院
年级:
专业:
日语语言文学
姓名:
配,并非全是“鱼肉荤腥”,哪怕是自家闲暇时种植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这个菜环保绿色有营养啊”,以此来表明待客的盛情。
  中国人的好客之道是出了名的,常常轮流买单,往往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便大多是由邀请的人掏钱,而且一般在两、三小时左右。常常是聊完公事再谈谈心、说说身边的琐事。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即使谁说“去吃饭吧”,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帐的,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也不会觉得彼此小气,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饭通常也只吃一碗五、六百日元的面或“盒饭”了事。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饮食工具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每餐正式开始之前,筷子、碗、盘必须提前放在用餐者的面前,摆在头等的位置,这一点上中国与日本是一样的;但是,在中国一般除了筷子以外,还有汤匙,而在日本除了吃西餐喝汤时用汤匙之外,其他场合只用筷子。
即便是筷子,中国和日本筷子的使用方面也存在差异。日本筷子的形状是圆形为主,大多是金属材质,而且筷子头儿比较尖,是因为日本海鲜比较多,为防止滑落,常用筷子穿刺儿逐渐演变形成的。中国的筷子常为木质或是竹质的,用起来质感较好,不易滑落。但是日本对筷子的讲究程度和用量却远胜于中国,主要与经济有关,日本人用筷子大约2、3个月换一次,中国的情况却是2、3年才换一次,不过随着百姓对筷子的卫生问题的关注,现在这一时间正在缩短为一年左右。特别强调的是日本人使用的餐具,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
日本,用餐既毕,筷子不可随意摆放,要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碗的旁侧,并要再次向桌面鞠躬道“谢谢招待”才行。不仅在家庭是这般,在公众场合更是如法炮制,无人例外,体现一种谦和规矩的态度。
(二)佳肴还需美酒配
  中国的酒文化与茶文化同样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人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所谓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敬。中国人请客吃饭时,除了准备丰盛的菜肴外,佳酿良液是必不可少的,劝酒畅饮,不醉不归,以示诚心。另外酒还有妙用,烦劳一天,适量饮酒,便可化解疲劳,疏通筋脉。但要适度,常有“好酒,但不可贪杯”之说。
  从中国的诗歌成就上看,古今人物更喜借酒消愁,千古诗篇中,国事家事天下事与酒有着藕断丝连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更有"诗酒不分家"之说。中国的酒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白酒、黄酒、啤酒、果酒、料酒等,单就名酒而言就不下300种。
  在日本人视酒为朋友,很喜欢喝酒,尤其在晚上,每天下班,大都要喝一杯后再回家,直接回家的人也要在家喝一杯,而且往往与中国人一样边吃边喝,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品味酒的韵味。许多日本公司的职员,每周要有三四天在外面喝到深夜,不醉不休。但是,日本人不胜酒力,喝的并不多,他们喜欢饮酒高歌,有时表现出日本人的豪放性格,有时流露出浓厚大和民族色彩。日本酒类也不少,大致有清酒,烧酒,啤酒。清酒尤为出名,从味道说,有甜辣两种;从等级说,有特级、一级和二级三种,度数大概都在15度上下。最有名的清酒有"大关"、"菊正宗"和"富久娘"等,京都的"月桂冠"、广岛的"醉心"和秋田的"太平山"口碑也很不错。
  在中国,酒的作用更表现在交易场上,饮酒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真正目的却在谈生意上。而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在工作时间饮酒是根本不允许的。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在喝酒时也不会涉及友人之间应办的正经事的话题。有时为了公司利益,参加宴请,是无意为之的心态,所以喝得极为谨慎与表面化。然而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酒后的失态,日本人也不会真正地感到脸红;对酒精作用下的言行,也并不抱着应有的责任感。日本人的喝酒是与工作截然分开的,这与中国社会的喝酒即工作,不喝酒便办不成事的世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从历史角度看中日饮食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温、良、恭、俭、让的民族风貌与世态人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随手一翻《礼记》的《内则》与《曲礼》篇,便可以清楚地知道,即使远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在日常的进食特别是有着官僚气息的宫殿,饮食的规律、礼数、章法和禁忌等,都已有明确的礼数和具体实行的守则。这些礼仪伴随着农耕文明不断成熟而日臻完善,成为中国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由此产生了许多对“吃”的思考。
从古至今,中国的美食家层出不穷。如苏轼的“东坡肉”,麻婆发明了“麻婆豆腐,不同的朝代,大家以食为乐,对美味的追逐不断,研究出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