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 136
一、设备、人员动员周期和设备、人员、材料运到现场的方法
株洲芦凇大桥涵盖施工内容较多,既有水上,又有陆上,还有市政桥,且结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分析有以下几大难点:1)、水上基础施工,由于水深在枯水季节也有7米多,汛期结构形式为塔梁固结、塔梁与墩分离、墩顶设支座。下部结构(22~24号主墩)为C30钢筋砼六边形柱式墩,墩高18~20m,顺桥向宽300cm,墩顶设盖梁,梁高250cm,箱梁下设四个盆式支座,支座垫石高65cm;承台顺桥向宽810cm,横桥向长2336cm,高480cm(包括80cm厚的封底层),其中设有冷却水管。基础采用10根Φ220cm群桩嵌岩桩基础,、引桥过渡墩(21、25号)墩身为3根六边形柱式墩,墩顶设盖梁(梁高240cm),基础为3根Φ300cm嵌岩桩,桩底奠基于弱风化泥质粉砂岩中,桩顶设系梁(高为250cm)。
中塔高19。1m,边塔高16.5m,采用实心矩形截面,,,置于中央分隔带上,塔上设有鞍座,鞍座采用双套管结构,外钢管埋设于砼塔内,内管置于外钢管内,斜拉索从内管通过,每根斜拉索对应一个鞍座.
斜拉索为单面双排索,布置在中央分隔带上,~4。2m,塔上索距为0.7m~0。8m,箱梁根部无索区50m,跨中无索区约17m,斜拉索在塔上部通过鞍座,两对对称锚于梁体的隔墙上。上部构造箱梁为单箱三室箱形截面,中支点梁高480cm,边支点梁高400cm,跨中梁高300cm;箱梁顶宽2800cm,底宽1750cm,悬臂长
7 / 136
400cm,梁内设纵、横、三向预应力。
.2引桥
1)46m顶推连续梁
7孔一联位于西岸河滩及部分河槽中,桥墩采用2根200cm×200cm的方柱式墩,墩顶设横撑(厚180cm),基础为单排Φ220cm嵌岩桩,桩顶设承台(台高200cm)。上部构造为双箱单室斜腹板等截面连续梁,梁高300cm,半幅箱梁顶宽1400cm,底宽500cm,悬臂长320cm,设纵、,在端部1/4跨径处设横隔板。
2)42m现浇连续梁
4孔一联为于东岸河堤上,桥墩采用2根200cm×200cm的方柱式墩,基础为单排Φ220cm嵌岩桩,桩顶设承台(台高200cm)。上部构造为双箱单室斜腹板等截面连续梁,梁高280cm,搭设支架现浇,在端部1/4跨径处设横隔板,设纵、横三向预应力。
2)20m现浇连续梁
西岸引桥14孔一联,东岸引桥7孔一联预应力砼连续箱梁,桥墩采用2根140cm×140cm的方柱式墩,基础为单排Φ150cm嵌岩桩,桩顶设承台(台高150cm),桥台为组合式台,基础为8根Φ120cm嵌岩桩,承台厚200cm,实体式台身,。上部构造为预应力砼连续箱梁,梁高150cm,半幅箱梁顶宽1250cm,底宽700cm,悬臂长225cm,搭支架现浇,在支承处设横隔板。
全桥共设6道伸缩缝,箱梁桥面铺装采用12cm厚改性沥青砼。
地质、地貌、地震
1) 地形、地貌
本桥位于一宽河谷地形,桥位区段基本顺直,湘江自南向北流经桥位,谷底宽度(常年水位时江面宽度)约500m,两岸河堤间距约为700m。桥位处东岸与西岸地形基本对称,东岸为冲刷岸,地貌单元处于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区与构造剥蚀碎屑岩低丘陵区之过渡部位,其引桥部位属湘江Ⅰ级阶地,阶面较完整,地形较平坦,地面标高为38。99~,现为城区;西岸为堆积区,地貌单元属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其中引桥部位属湘江Ⅰ级阶地上,阶面较完整,地形较平坦,地面标高为41.00~42
8 / 136
。70m,现为耕地区及居民区.
主桥所在的河床面东低西高,其西侧分布着低漫滩,宽度为150~180m,滩面向河床中心倾斜,~36.00m;东侧(距离东岸河堤约200m)为河床中心,谷底堆积物很厚,河床面高为21。00~28.00m。
2) 地震
该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依据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的规定,可不考虑防震设计.
3)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湖南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显示,本桥位未发现有不良地质存在,其区域地质稳定性与地基稳定性较好,桥位地基工程地质条件好,地质构造简单,河床与两岸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不大,下伏基岩风化层较薄,奠基持力层埋深适中,河槽基岩埋深浅,起伏小,有利于桥基施工,本桥位修建大桥完全适宜。
组成桥位的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之填筑土、种植土、亚粘土、中砂、圆砾,第四系上更新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