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中央播送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艺术
内容提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锋利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三国演义?对于战争的描写,富于变化挫了北军的锐气。这次战斗亦暴露了北军的致命弱点,即北人不谙水性,更受不了江上风浪的颠簸。于是老谋深算的曹操起用了荆州降将〔曹操一生鄙视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加紧训练水军,这就为后面周瑜计杀蔡张二人设下了伏线。当周瑜小获胜利,次日往窥曹军水寨时,看到曹军水寨布局严整,不得不叹服曹军“深得水军训练之妙〞而大惊失色。并由此产生了必得除蔡张二人方能安宁的强烈欲望。但除掉蔡张二人又谈何容易。这时恰有曹操的幕僚,周瑜幼时好友,志大才疏的蒋干想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前来说降。于是周瑜极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时机,大会群英,软硬兼施,首先堵住蒋干那张说降的口,又佯装酒醉,先是痛责黄盖80大板,以“苦肉计〞为后边黄盖诈降,火烧连营做了准备,继而以瞒天过海的计策创造了让蒋干盗走伪造的蔡瑁、张允的降书的条件。除了蔡张,极大的削弱了曹军的实力。这一段描写,绘声绘色,曲折有致,计中有计,智上有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故事的结局亦按照事物的开展规律,曹操中计,误杀了蔡瑁、张允,失去了两位能够帮助自己征服长江的得力助手。不但使北军想要改变自己不诸水战的方案落空,又为后面庞统巧授连环计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顶峰就是火攻战术等各项奇谋的商定。曹军虽然失去了蔡瑁、张允,但其水军的训练,水寨的布局仍照蔡张二人的方案,依然严整,其兵力、粮草仍远胜孙刘两家。因此,孙刘两家如果不用计策,仅凭有数的军队去拚杀冲撞,要想攻破曹军仍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孙刘联盟虽然建立了,但胸襟狭窄的周瑜时时处处视诸葛亮为自己心腹大患,事事设谋以除诸葛亮。而诸葛亮那么深谙周瑜的用心,一是时时都带着工于心计的赵云来保护自己,二是事事都拉着东吴实权人物、老实宽厚的鲁肃来做挡箭牌。从而演出了一幕又一幕团结斗争、斗争团结的悲喜剧。使整个事件开展过程不断有节外生枝,峰回路转的艺术效果。而当周瑜和诸葛亮戏剧性地在各自的手掌上写出破曹的最正确方法就是“火〞攻的时候,这一战役孰胜孰负就根本成了定局。接下来的就是为了实施火攻战术的紧锣密鼓,也是一系列奇策异谋的竞赛和较量:“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七星坛诸葛祭风。〞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了,于是“三江口周瑜纵火〞,曹军八十余万人马毁于一炬。曹操也险些丢掉了性命,狼狈逃回了许昌。
4
综观整个战役的描写,斗智、斗勇,参差交织;设计、谋划,连环相扣;层层波澜、千奇百态。清代的古典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曾以杜甫的“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的诗句来说明?三国演义?情节变幻多姿的特点,称呼这部长篇小说的情节“星移斗转,雨复云翻〞。他在批点?三国演义?中提出这样的见解:“读书之乐,不大惊那么不大喜;不大疑那么不大快;不大急那么不大慰……令读者眼中,如猛电之一去一来,怒涛之一起一落,不意尺幅之内,乃有此变幻也。〞罗贯中写?失街亭?这样小的一仗,也是写得波润起伏,不平不直。例如围绕街亭的争夺厮夺,作者重彩浓墨,笔姿飞舞,写得奇矫突兀,声色俱佳。其间贯穿着蜀方的支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设计和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层峦叠嶂。马谡夺荒而逃,张郃尾随死追,情节一折,看来马谡无法生还,令人大惊。中途却有魏延的及时增援,令人为之一喜。张郃拨马便走,看来魏延可复夺街亭,形势大有转机,情节因之一起。但赶到五十余里,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伏,情节又一折。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于此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为之一起。王平、魏延突围后与高翔合路计议夜袭魏营,又遭埋伏,是情节的一大顿挫,直至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情节就彻底顿落下来。一个小小的故事片段,一宕再宕,一步三折,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骧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随事写人,在剧烈的战争冲突中塑造人物的性格
?三国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它对于人物的塑造,不是平面的、静止地进行描绘,而是把人物推向前台,在矛盾的聚焦点上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进行刻画,并随着事件的开展来塑造他们各自的鲜明个性。
首先是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例如对曹操这一“雄〞形象的刻画就是如此。官渡之战,曹操军中粮草告竭。袁绍的谋士许攸在捕获曹军信使,完全了解曹军虚实的情况下前来投奔曹操。曹操“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曹先拜于地
5
〞(?三国演义?三十四回?)真有一股礼贤下士,“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风范。按说,曹操与许攸肯定会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