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碘伏的副作用
篇一:碘 伏
碘 伏
碘伏是碘与外表活性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外表活性剂为碘的载体和增溶剂,碘元素以络合或包结的形式存在于载体中。在水中,碘(80%~90%)缓慢地游离出来,产生杀菌作用。
碘伏的杀菌机制一般认为是基于它的碘化作用以及对细胞外层的破坏作用。游离碘可直接与菌体蛋白以及细菌酶蛋白发生卤化反响,破坏了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导致微生物死亡。由于碘伏的外表活性和乳化作用,一方面碘伏穿透性很强,另一方面乳化作用使细胞壁破坏,碘大量进入细胞内。有讨论说明,碘伏破坏了细菌胞膜的通透性屏障,致使胞内容物外漏,导致微生物死亡。
(1)?碘伏有广谱杀菌作用,能够杀灭细菌生殖体、真菌、病毒,但对细菌芽孢的灭活作用较弱,需要较高浓度和较长时间。
(2) 碘伏对各类病毒均有较好的灭活作用。有效碘30mg/L溶液作用10min,可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完全灭活;但有效碘1000mg/L的碘伏溶液作用1min,%,完全灭活则需延长时间。有效碘2500mg/L的PVP—Ⅰ溶液可即刻灭活HIV。PVP-I药液有效碘313mg/L作用30min时可灭活血清中HBV-DNA。有试验说明,碘伏对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Dane颗粒)、轮状病毒等也有很好的灭活作用。
(3)碘伏对细菌芽孢的杀灭作用弱,速度缓慢,有效碘2022mg/L溶液作用7h以上,%。以有效碘4000mg/L溶液作用2h,%。
杀菌作用的影响因素
(1)浓度的影响 碘伏的杀菌效果随溶液中有效碘的含量增高而上升。事实上,碘伏溶液中游离碘的浓度打算了其杀菌活性。但有时随着溶液稀释度转变而呈现一种冲突的结果:随着稀释度增加,杀菌活性临界浓度随之降低。其缘由可能的解释为:在碘伏中,碘存在于外表活性剂形成的胶束中,用水对碘伏进展稀释时,胶束弥散,碘缓慢释放。例如,10%聚乙烯吡咯烷酮碘伏溶液随稀释度增加,游离碘释放增加,游离碘浓度随之增加,杀菌作用反而增加。%时,到达最大值,再稀释游离碘浓度则下降。
(2) 载体性质的影响 载体对碘伏游离碘的释放有肯定的影响,载体不同,游离碘释放速度不同。当有效碘浓度和作用时间一样时,不同载体的碘伏产品的杀菌效果不同。
(3) 有机物的影响 有机物可降低碘伏的杀菌作用。蛋白胨通过对碘伏有效碘的破坏,影响其杀菌作用。将不同品牌的1%,混匀后10min,溶液有效碘削减量在60mg/L~110mg/L,对大肠杆菌的杀灭作用明显减弱。
(4) 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碘伏的杀菌作用有肯定影响,当温度由20℃上升到40℃,碘伏溶液中游离碘的浓度可上升1倍以上,杀菌作用明显增加。 (5) 酸碱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