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深度报道 第三章
深度报道 第三章
第一节 深度报道的道德伦理原则
第二节 深度报道的文本原则
第三节 深度报道的丰富立体原则
深度报道 第三章
本章主要学习深度报道的原则和规范:深度报道所要求的道德伦理 原则,报道的文本原和有残疾的人常常都是作为负面的角色被丑化 的,而英雄往往都是身形高大的,充满力量的,完美的。
除此之外,新闻报道中还应该考虑所有容易受到歧视的人群,例如老年 人、同性恋者、某些宗教信徒以及某些语言群体等。总之,正确的价值观下, 偏见与歧视应该受到绝对禁止
深度报道 第三章
其次,一旦报道中涉及法律问题,就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讨论,切忌影 响司法公正。
采访时以正当合法的手段采访司法活动,不对普通案件进行隐 性采访,在涉案人员被司法判定为罪犯之前,不暗示他们与犯罪有关。
在司法案件中,媒体的监督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媒体监督与 “媒体审判” 之间的界限往往会被模糊。如果媒体在司法审判前对案件或涉案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 和渲染,可能会影响法官的判断和陪审团的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正。
2010年10月20日晚,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一名26 岁女子,因担心自己的车牌号被对方记下,药家鑫持水果刀朝对方连捅数刀, 致其死亡。在司法审判之外,关于此案的舆论纷争席卷网络。
中央电视台的 《新闻1+1》栏目在报道该案件时以药家鑫的哭诉为主,慨叹他的青春人生, 被批报道不平衡,引起声讨药家鑫的人群不满。
舆论普遍谴责他撞人不救, 手段残忍,用受害者被连刺数刀时的疼痛以及遗于世间的丈夫和两岁小儿来 要求判处药家鑫死刑,让很多公众都目睹了公众舆论是怎样在法律杀死一个 人之前,先在 “社会意义”上把他杀死的。
深度报道 第三章
最后,涉及极端案例就要从人性道德出发,杜绝为了引人注意或是拨乱 反正而影响舆论的情况。
以2010年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为例,十数条年 轻生命离去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员工工作压力大,企业管理机制有问题等,记者在报道该事件时不应该突出使用 “X连跳”吸引眼球,不断地分析跳楼原 因,不断地 “打感情牌”,指责富士康的工作有多不人性,宣扬工人有多辛 苦。
而应该从人性角度出发,主动传播心理情绪的疏散、引导方法,帮助工 人解决心理问题、劳资问题等,并深究这种依赖于中国人口红利的劳动密集 型企业背后所蕴含的问题。
深度报道 第三章
哈佛大学神学院的拉尔夫·波特 (RalphPotter)博士曾设计了一个 “波特图式”道德推理模式 (图3-1),这个模式由 “定义、价值、原则和忠诚” 四个部分组成。要对某个问题作出道德判断时,我们针对某一个问题从定义 情况到确认价值,再到提出一个道德原则,到最后选择忠心,从而推理出我 们要解决的问题。
深度报道 第三章
而在新闻报道领域,定义是呈现新闻事件中媒体对新闻事实选择性报道 的情况;价值是表明媒体这样报道背后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什么;
原则是指媒 体秉承什么样的伦理原则进行报道;忠诚是将问题最终归结为媒体到底忠于 谁上面。
根据该道德推理模式,不同的人因为奉行的标准不同会推理出符合道德 的结果。记者只要在该模式的四部分中有充分且明确的判断即可。
但最公正 的做法便是不做任何的价值判断,只描述事实。从人性道德出发,可以向受 害者、弱者做合理的倾斜,但本质上仍需坚守基本事实,如此才符合基本的 媒体价值观。
深度报道 第三章
保护消息来源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是媒体和记者应尽的职责。
保护意识分为最小伤害原则和最大同情原则。简单来说,最小伤害原则是指记者要保护采访对象,尤其是在做负面报 道,采访对象本身不是主事人时,记者有让采访对象免于或者尽可能少地因 为接受采访而受到影响的义务。
最大同情原则是指记者应该对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影响的人表示最 大程度的同情。当记者面对着儿童或从来都没有面对过媒体的朴实农民等没 有被采访经验的新闻来源或新闻主体的时候,要比面对一个经常接受访问的 大学教授更加小心,更具同情心。尤其是,记者在采访正处于悲伤中的人们 和使用他们照片时应特别小心。
深度报道 第三章
坚持保护意识,并不是抛弃客观与公正原则,而是一种人性和同情心的 表达,也是在遵循人道主义,是一个人及社会向善的表现、德性的表现。
其一,信守为匿名采访对象保密的承诺,只有在有证据证明消息来源提 供的事实是捏造或者故意歪曲的,或采访对象的匿名身份危害公共利益时, 才可以公开其真实身份。
其二,如果需要公开匿名采访对象的身份,需要征得其同意,并告知公 开身份后可能带来的压力和影响。
深度报道 第三章
其三,对消息来源、受访对象进行匿名处理,例如使用化名、模糊画面、 变化声音等,使其不被公众或亲朋好友辨识。有时甚至要在一定程度上冒着 信息不连贯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