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
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其
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
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他诸
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
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
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其
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
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他诸
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
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
老。出身于河南巩县一个具有诗书传统
的仕宦家庭。后人尊称其为“诗圣”,其
诗歌被称为“诗史”。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  自号少陵野老,所以后人称其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
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其
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
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他诸
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
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
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其
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
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他诸
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
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十三世祖杜预西晋名臣、名儒。
(晋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封当阳县侯)
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
奉儒守官
诗是吾家事
刘熙载: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
★读书、漫游时期(公元712——746)
★困守长安时期(公元746——755)
★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卜居西南时期(公元759——768)
★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
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其
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
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他诸
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
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
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其
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
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他诸
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
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读书、漫游时期放荡齐赵(35岁之前)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逐步确立“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理想。
731年,19岁的杜甫走出家乡,开始了他“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735年,杜甫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落败。随后前往齐赵漫游。
儒家传说中的瑞鸟。
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30岁时回到洛阳,筑室偃师,在那里结婚。天宝三载(744年)也就是杜甫33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当时李白刚刚被“赐金放还”,二人同游梁、宋,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
天宝五年(746年)是杜甫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其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几次干谒汲引,但都落空。可以说长安十年,杜甫历尽艰辛。但恰恰如此,使杜甫看到了生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也有了较深的认识。
杜甫(35岁以前)基本概况
一首《望岳》,表现了青年杜甫敢于攀登绝顶、俯视群山的气概和雄心,承盛唐余韵。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
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其
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
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他诸
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
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县(今
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其
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
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