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应有的模式全数保证后工序所必需的质量
原则1 不流送不良品
原则II 贯彻责任部门自行更正的方法
(解说)
当自己的工序内发生不良情况时,最重要的是立即关闭机器采取防止不良品流入下工序的措施。如果已经流到了下工序,为了防止再次发生,有必要明确责任,由不良品发生的责任部门自己对所发生的问题予以更正。并且追究其原因,消除产生不良品的隐患。
顺序1 发现异常情况的人应立即关闭
机器并向监督者报告。
非正常停止
不许打开
此开关
顺序4 万一,不良品流向了后工序,根
据操作规范,应将不良品的
处理(回收、选用、修改)作为
责任部门的中心任务来完成。
后工序
顺序2 监督者在确认了不合格的产品及
现场已判断其为不良品时,应迅
速与有关部门联系。
顺序5 不合格品的处理要按照技术科及检查科提出的操作、处理要领,质量保证基准来实施。
质量保证
检查技术操作处理要领
顺序3 确定了不合格品的对象范围后,应对其附加明确的标识,同是采取防止流入下工序的措施。
保留品合格品
顺序6 消除不合格的原因并确认改善措施实施后的质量状况,以防止不
合格品再次发生。
对策会议
对根源采取对策
完成状态的描述:
* 要对自己制造的产品的质量负责,确保质量(包括自己管理的工序)。
* 每个人都要牢固树立不生产不合格品、不输送不合格品的管理概念。
不合格品流向了后一道工序时,应明确工作行为规范,由产生不合格品的责任部门自己进行更正,防止不合格品的再次发生。
应有的模式全数保证后工序所必需的质量
原则Ⅰ不输送不合格品
原则Ⅱ不接受不合格品
(解说)
当上一道工序发生不合格品时,站在“不接受不合格品”的原则立场上,就可以使问题表面化。
顺序1 质量基准的共有化
在工序之间的有关质量标准达到
共识后就可以制定行动基准了。
顺序3 合适的反馈及对策的实施
明确相关的管理者、监督者、操作者各自的责任、期限等。
对策会议
顺序2 建立反馈机制
针对上工序来的不合格品对照工作行为准则,准备立即采取措施的方案及表格等。
顺序4 对策的追踪
接受上工序的对策结果报告,阻止不合格品的再度发生。
完成状态的描述:
* 针对已表面化的不合格问题,应通过合适的循环反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停止接受,待责任部门彻底修正后才能确认,防止再次发生问题。
应有的模式只在必要的时候,生产后工序必要的产品
原则Ⅰ优化生产计划
原则Ⅱ计划变动的对策
(解说)
作为制造行业,为了能灵活应对生产数量及种类计划的变更,必须要建立一种人、物、设备可按操作比例进行变动的工序管理体制。
顺序1
全员的意识改革
·全体员工要朝着实现具有强有力的应变能力的方向努力。
顺序2
因人设定目标
·采用ILU基准,与部下一起共同实现提高、扩大技能的目标(例如:1个人3个工序、1个工序3个人、整个工序3个人)
顺序3
有计划的开展
·不是设想而是把握每一个人的要求,鼓励部下每个人都有计划地追踪PDCA循环情况。
顺序4
事前对应
·以生产计划及所需人员发生变化的信息为基础,探讨操作程序的编制,预先进行操作熟练程度的训练。
例如:在接受了支援者及新员工后,在准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