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摘抄.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摘抄.doc

上传人:碎碎念的折木 2022/8/27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美学散步读书笔记摘抄.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美学散步读书笔记摘抄
篇一:《美学漫步》读书笔记
《美学漫步》之读书笔记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喜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当读这部书——《美学漫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单地生动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颜色,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剧烈些。”(9-10页)在中国画里,同样地,绘画(艺术)可以将文学里的难以追赶的“美”转化做“魅惑力”。就意而言,与画相配的诗并不肯定具有“明确表达的含义”,如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所配的诗,它表现的意境既与王维的诗意相像又不尽一样,看上去是阐释了诗,实际给人的感觉又是增加或模糊了画面原先并不具有的意味。也就是说,这首诗既是一种阐释和理解,又是一种再创作。不同的诗人可能因对这幅画有不同的体会而写出不同的诗句,不同的画家也会对此诗有不同的体会而画出不同的画来-新创作的画又会表现出新的意境,由此诗配画,画配诗,延绵不绝。这也可以说明诗与画并不是一回事,却是可以圆满结合,“相互沟通交浸”,以至交融完满的。


二. 关于“美从何处寻”
世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一个对象化了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或很多个世界-没有两个人的思维是一样的,因而对于世界的印象也是不同的,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漂亮心灵》中的纳什就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这可能是唯心主义,然而人确是凭自己的感觉去认知世界的。
很多个夜晚在《东风破》(流行歌曲 周杰伦作曲)的旋律里入睡,悠扬的二胡声每每将我带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引动无尽的夹杂着哀愁与暖和的回忆与追思。“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情感并使它更为高超的人”(18页)假如一首新歌的新曲也算新节奏,那作曲家就是“高超的人”。这种新节奏也得符合人的审美心理-至少是局部人。没有人的心绪和思维是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刹那”的心绪和思维也是不同的,那么就有很多的“新节奏”等着人们去制造,去发觉,来满意这很多的心绪和思维,以应和它的节奏,引起它的共鸣和感受。这种共鸣和感受许多时候是由“回忆”引起的。当节奏与某一时候的心境相吻合,回忆便复苏,人便彷佛进入未知的又似曾相识的世界。“我们一般地能够较为简单地生动地回忆‘动作’,超过单纯的形式或颜色,所以魅惑力较之‘美’在同等的比例中对我们的作用要更剧烈些。” (10页)那么对于音乐的“节奏”的“回忆”效果也说明白“节奏”所具有的“魅惑力”不亚于文学和绘画,甚至超过它们的影响力。人的心灵是一个多么奇异的世界。


关于“美从何处寻”,我认为“美感”是人的心理现象。当我们说某样事物是“美”的时候,其实是将自己的心理感受对象化到事物上去了,也就是“移情”,进而以为“美”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属性了。事物是否“美”,取决于它在人心里引起的感受,没有肯定一样的感受,也就没有肯定一样的“美”和“美感”。
事物(世界)是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存在于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里的对外在世界的印象并不肯定是真实的东西,但它存在于心理世界中,是“美”所由产生的主观(心理)根底。而真实的事物(有形或无形,可感或不行感)-没有任何人为颜色的-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它构成我们感知“美”的客观(物质)根底。“美感”(心理感受)存在于人的心理世界中。


三. 关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宗白华认为“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强调“隔”在美感上的重要,这也许就是所谓“距离美”。朦模糊胧隐模糊约,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确能产生独特的意境,引人遐想万千。这是空间上的“隔”。至于时间上的“隔”,我想起曾看过的一篇文章,讲印度人约会特别散漫,极不守时,让别人在商定时间后等上一两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而印度人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照他们看来,等待是一件乐事。在等人时,可以有无尽的想象,想象对方的容貌和表情,想象见面时的亲热和愉悦,何乐而不为。固然这对于严谨的德国人来说没准会被认为是对他们的不敬重。宋人赵师秀有诗“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幅闲适淡然的图景。与朋友约好下棋,等到夜半朋友还没到,便单独敲着棋子,挑下灯花,却不显得惆怅,这也许也是等待时想象的欢乐吧。“时间”与“空间”上的“隔”都给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