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魏文侯轶事译文.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魏文侯轶事译文.doc

上传人:世界末末日 2022/8/27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魏文侯轶事译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魏文侯轶事译文
篇一:《魏文侯问李克》翻译及阅读答案
魏文侯问李克
【原文】
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为什么你要自己如此辛苦呢?”李绩答复说:“我莫非是为了没有人的原因吗,是由于现在姐姐的年纪老了,我的年纪也老了,即使想始终替姐姐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4、陶侃惜谷
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巡游,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观察它,任凭拿了一点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富裕,人人丰衣足食。
5、反裘负刍
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译文:魏文侯出游,观察路上有个人反穿这皮衣背柴草,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皮衣背柴草?”那人答复说:“我疼惜我皮衣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假如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
6、七录
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毕朗读一遍,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定要手抄下来,抄完了要朗读一遍,就燃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
磨出了老茧。冬天手都冻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
7、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母亲就用芦苇秆在地上写字,教给他书法。让他诵读很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就把文章抄下来。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了。
8、张无垢勤学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宝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每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用微弱的晨光读书。向这样始终坚持了十四年。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模糊可见。
9、穿井得人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宋国的丁氏,因家里无井而出去打水,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一口井,告知别人说:“我凿井(相当于)得了一个人(劳力)。”有听到的就又告知其他人说“丁家凿井得到了一个人。”宋国的人谈论此事,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国君就派人问丁氏。丁氏答复说:“相当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10、文征明习字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终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一再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快速进步起来。他终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略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愿,肯定一再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更加精巧奇妙。


11、原文: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