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渠道灌溉工程规划.docx

格式:docx   大小:253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渠道灌溉工程规划.docx

上传人:世界末末日 2022/8/30 文件大小:2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渠道灌溉工程规划.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 36
渠道浇灌工程
灌排工程是属于农田水利学的争辩内容,农田水利学是一门争辩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的变化规 律及其调整措施,消减水旱灾难和充分利用水资源,为制造良好农业旱作地区适宜的农田水分状况
旱作地区的土壤水分形态及其对作物的有效性已如前述,结论是:适宜土壤含水率的下限是初期凋
21 / 36
萎系数,上限是田间持水率,即适宜于作物生长的土壤含水率应在(~1) b

之间。
21 / 36
旱作地区的农田田面是不允许长期积水的,一般只允许地面积水1~2d,淹水深度 10cm 左右。
作物对地下水的要求主要是地下水位适宜。地下水位过高,会使作物患病渍害,甚至造成土壤盐碱化。为了防止渍害和土壤盐碱化,不同土壤、各种作物要求的地下水埋深一般应距地面l 米以下。
水稻地区适宜的农田水分状况
水稻是一种喜水作物,除烤田期外,田面需要经常维持肯定深度的水层,以满足水稻的生理要求,
21 / 36
调整稻田温度,削减昼夜温差,防止过冷或过热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使土壤中有较多的养分物质处于有效状态,便于水稻根系吸取,还可抑制某些杂草的滋生。但是,稻田的淹水也不宜深度过大和时间过长,否那么,会使土壤空气缺乏,微生物活动减弱,有机质分解缓慢,有毒物质增多,根系发育不良, 吸取力量衰减,且易造成发病条件。因此,生产实践中,多承受浅水勤灌、适时晒田的灌水技术,使淹水层经常处于适宜水层的上、下限之间。适宜水层的上、下限,随水稻种类、品种和生育阶段而不同, 应依据浇灌试验成果和群众丰产灌水阅历确定。表 -2 给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各生育阶段的适宜水层深度,可供参考。
表 -2 水稻各生育阶段适宜水层下限~上限~最大蓄水深度表〔mm〕
水稻地区的地下水状况,因地形、土壤等条件而不同。地势低平、出流条件差的地区,地下水可与地面水连为一体;地势较高、出流条件好的地区,地下水与地面保持肯定的距离。水稻地区地下水位过高或过低,对水稻生长都不利。据广东省农科院调查,~ 之间。
作物需水量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定要消耗水量。争辩作物的需水特性和需水规律,对准时满 足作物需水要求,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有着乐观的意义。确定作物需水量是制定浇灌制度、计算浇灌用水量和浇灌引水流量的根本参数,也是进展浇灌工程规划设计重要依据。
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
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植株蒸腾是指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集中到大气中去的现象。试验证明,植株蒸腾要消耗大量水分,作物根系吸入体内的水分有99%以上是消耗于蒸腾,只有缺乏1%的水 量是留在植物体内,成为植物体的组成局部。
株间蒸发是指植株间土壤或田面的水分蒸发。株间蒸发相植株蒸腾都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但蒸腾因 植株的繁茂而增加,株间蒸发因植株造成的地面掩盖率加大而减小,所以蒸腾与株间蒸发二者互为消长。 深层渗漏是指旱田中由于降雨量或浇灌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量.向根系活动层以
下的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深层渗漏一般是无益的,且会造成水分和养分的流失。田间渗漏是指水稻田的渗漏。由于水稻田经常保持肯定的水层,所以水稻田经常产生渗漏,且数量较大。
在上述几项水量消耗中,植株蒸腾和株间蒸发合称为腾发,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腾发量,通常又 把腾发量称为作物需水量。腾发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主要打算于气象条件、作物特性、土壤性质和 农业技术措施等,而渗漏量的大小与土壤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它和腾发量的性质完全不同。 因此,一般都是将腾发量与渗漏量分别进展计算。对水稻田来说,也有将稻田渗漏量计入需水量之内, 通常那么称之为“田间耗水量”,以使与需水量概念有所区分。
依据大量浇灌试验资料分析,作物需水量的大小与气象条件〔温度、日照、湿度、风速〕、土壤含 水状况、作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阶段、农业技术措施、浇灌排水措施等有关。这些因素对需水量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的,也是错综简单的.目前尚难从理论上对作物需水量进展准确的计算。在生产实践中,一
10 / 36
方面是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直接测定作物需水量;一方面常承受某些计算方法确定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确实定
作物需水量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水文年份里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气候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作物需水量的变化也有肯定的规律,如干旱年比潮湿年多;干旱地区比潮湿地区多,生长期长的比生长期短的多;灌水技术差的比灌水技术好的多等。我国主要作物的需水量如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