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节什么是对联
对联是一种由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协调的对偶句组成的实用文。
对联又叫“对子”,又称“楹联”、“楹贴”。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既有社交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形式。
第一节对联的产生和发展
一、对联的产生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礼记》:“情欲言,辞欲巧。”
《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春联出现在门上是在公元959年的除夕,后蜀主孟昶曾亲自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挂在寝门的两边,称为“题桃符”,距今已有一千多年。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上。后至明代,经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贴春联方成为我国民间的一大习俗。这一习俗还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并由华侨带到欧洲、美洲及大洋州。
第一节对联的产生和发展
二、对联的发展。
梁代以前的对偶是不自觉的创作。
梁代以后,沈约有意识的将“四声”引入诗歌创作,开始了格律诗的探索,使对偶形式走向成熟。但尚未独立成专门的艺术形式。
唐以后,盛行律诗、绝句,促进了对联形式的完善与规范。对联开始单独应用。
五代后蜀主孟昶,用联语取代了桃符后,对联成为一种民俗。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尤其是到了清代,对联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对联的形式要求和特点
字数相等。上下句字数相同。
词性一致。上下句相对的词要词性相同。
结构相同。上下句在组词时词组结构相同。
平仄协调。单句中平仄相间,通常两个音节交
替使用平仄声;而上下句这间则
要求平仄相对;一般上句尾字要
求用仄声,下句末字用平声。
1、字数相等。
对联的字数可多可少,多者上百字,甚至上千字。最短的对联,只有两个字。
死;生。
(隐喻“宁可站着死,决不倒着生”。)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后,一位四川文人写了一幅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第二节对联的形式要求和特点
二、对联的形式要求和特点
。
对联一般要求上下句相对的词要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介词对介词等。
同类对(工对) 上下句用字必须是一类事物的同性词,如“天”对“地”、“今”对“古”等,分为“天文对”、“地理对”、“鸟兽对”、“花木对”等等。
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
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
二、对联的形式要求和特点
异类对(宽对):以字性的虚、实成对,而字义并非同类,甚至全不相关。
风织池间树,虫穿叶上文。
行以秋将晚,交情老更亲。
二、对联的形式要求和特点
3、结构相同。
即要求上下句在组词时词组结构相同。
一是要求上下句句型相同。
二是要求上下句用词结构相同。
勤俭——传家久,
清廉——继世长。
尚流云——远致,
须奋翮——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