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赋.doc

格式:doc   大小:2,023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赋.doc

上传人:幸福人生 2022/9/2 文件大小:1.9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赋
大学语文教案稿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賦
一、教学目标
,熟知学院的历史、演变、发展。
,把握学院精神。
,培养读书兴趣。
,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 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本然的基础。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修身 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立身处世。
格物 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 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 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明德修身 格物致知”意在育人为学以淬厉人格敦品立德为纲,以成就高明笃实之才为目。塑造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劳动者。
亥姆霍兹与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一、教学目标
“三境说”的内涵。
2. 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的五个阶段。
“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方法。
二教学要点
1. 使学生掌握“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方法。
三、 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设计参考
教案设计:重点讲解三句诗词,让学生领略王国维的“三境说”,再与亥姆霍兹的“三境说”对比。前者着眼点在精神境界,后者着眼点在方法上。
(一)导语:
我曾经在阅读中看到过许多的“三境说”,都觉颇有启迪。综观若干三境界说,多半如庄子用寓言说理,或如朱子以诗说理,形象生动,有说服力。我常常想,大凡一个人,读书阅世至老,不惑而知命,而从心所欲,始得到终极经验,这样的经验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多么的宝贵呀,若是将这样的金针度与青年,可以使人少走些弯路,少受些冤枉罪的。 王国维的“三境说”与亥姆霍兹的“三境说”就足以让我们受用。
(二)作者介绍
 褚孝泉,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54年1月生
  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1987年在法国马赛第一大学获博士学位
  同年进入复旦大学外文系任教,1996年起任教授
  1992年至1993年赴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从事合作研究。
  1999年起巴黎东方语言学院讲学
  现任外文学院学位分委员会主席,兼任院资料室主任
  近年来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出版著作:语言哲学》,《汉法实用文读》,《英语笔译综合能力》等
  译著:《拉康文选》
专业研究范围包括理论语言学,语言学思想史,社会语言学,句法学、符号学等。
(三)讲课步骤及简单分析
,问: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开头介绍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内容,笔锋一转引出“三境说”。
2. 通过王国维的介绍突出“三境说”的意义。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
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浙江海宁好地方,人杰地灵。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是同乡)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有石头的土山;高大。)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强调: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提出了三境说,它一定有其不同凡响处!
★,诸一通过全词讲述每一境。
问:“三境说”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注意记忆(考试)
明确: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延伸探究: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