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文档名称: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君子之风》.ppt

格式:ppt   大小:1,820KB   页数:4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君子之风》.ppt

上传人:zxwziyou8 2022/9/5 文件大小:1.7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君子之风》.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君子之风
温州龙湾艺术学校语文组泉上孤石
第一章——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君子——
坚守道义、讲求诚信
先立志,然后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本君子之风
温州龙湾艺术学校语文组泉上孤石
第一章——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君子——
坚守道义、讲求诚信
先立志,然后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本章讲述孔子教导学生进德修业的方法。
第二章——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
坚守道义、讲求诚信
()本章孔子论述君子完备周到的行为。
孔子说的君子必须具体做到哪一些?
义——本质意义上要有义,也就是探求义理,属于君子的内心修养。
礼——行动要求循礼而行。
逊——即是谦逊,出言吐语谦逊恭谨。
信——办事守信,取信于人。
第三章——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杀身成仁(成仁取义)——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君子:杀身成仁
小人:贪生怕死
()教人具有求仁的牺牲精神。
“杀身成仁”主要谈了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成仁”与“害仁”合而观之,有五种状态。
第一,杀身以成仁,是天地境界,勇圣所为。
第二,不杀身以成仁,道德境界,是智圣所为。
第三,杀身而不成仁,强打硬斗,暴虎冯河,匹夫之勇所为。
第四,既不杀身,也不成仁,平庸混世,庸常之人所为。
第五,求生而害仁,临大节而夺其志者,怯懦之人所为。
孔子在五种“成仁”“害仁”的境界中,通常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比干,成仁德而失性命。
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通常赞成的是“不杀身以成仁”,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仁不必杀身。{}
讨论举例:中国历史上杀身成仁的君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儒家在生命和仁义不可兼得的情况要“舍生取义”,要“杀身成仁”,但现在主张“生命高于一切”,你觉得生命和仁义哪个比较重要,为什么?
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见利思义、重义轻利
小人:见利忘义、重义轻利
()本章论述君子与小人对义与利的不同态度。
追求仁义是君子,追求财利即是小人。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这正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样,把“义”与‘利”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并列起来,让你作二者不可得兼的选择。你选择‘义”还是“利”呢?其实,你已没有选择,因为你只能做君子,不能做小人。
什么是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于丹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
辩证的
全面的
实际的
能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
理想的价值观就是义利统一观。
说说孔子对于“义”“利”的认识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问题探究
水污染 黑砖窑 食品安全问题……
这可以溯源到这30年来“义”和“利”的剧烈碰撞。30前的中国,讲求的是“无私奉献”,要求人们以道德和理想来约束自己。是为“义”。30年后的中国,争取的是“利润最大化”,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为“利”。
中国今天身处的时代,是“义”与“利”相撞最为惨烈的时代——当道德、理想、亲情碰上了金钱,立刻败得溃不成军。当“义”遇到“利”,前者不但向后者缴械投降,甚至有时还鸣锣开道。
一方面,人们对“义”已经一无敬畏,遂以“利”来量度一切事物:只要能赚大钱,什么都可以去做,而且做得理直气壮。于是,黑砖窑里奴役孩子、把工厂废水大量倾倒到湖里河里、桶装水里装自来水、用废纸充作包子馅儿……就统统都成了必然。
另一方面,社会的约束机制显露出它的先天缺陷,尤其对政府官员而言。教育与惩罚,同时置身于一个大体制架构之下。更有甚者,当教育公众和惩罚犯罪的部门也同时被牵涉入不法勾当之时,上面提到的种种恶行,遂又成了社会上的自然现象了。
孔子之论符合人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处理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