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吴玉清宋代严羽的《诗评》中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是说唐朝人在作诗时,借吟咏事物而阐明某种道理,诗人借助意象,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让读者在诗的形象中感悟出某种哲理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针对所咏的事物发表议诗词中的细节描写
吴玉清宋代严羽的《诗评》中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这是说唐朝人在作诗时,借吟咏事物而阐明某种道理,诗人借助意象,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让读者在诗的形象中感悟出某种哲理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针对所咏的事物发表议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作者身在山中不知山的原因,阐发了“当局者迷”的感慨。
曹植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表现了诗人在兄长曹丕欲加害他的紧急时刻,表达了满腔怨怒之情。我们知道在那杀机四伏的宫廷里,直言怨怒会立即伤生,曹植使用了感情折射法,终使曹丕震惊而未敢下毒手。作者用“豆”和“豆萁”的关系象征两兄弟的关系,揭露了兄长的阴谋,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其理不言而喻,而泣这个细节是纽带,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作者除了把梅花人格化外,还要抓住笑这个细节来刻画梅才更生动形象,借梅花的超凡脱俗,象征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高尚品格。
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全诗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仔细看,“百花杀”这个细节是绕不开的。
韩愈的《楸树》:“幸自枝条能树立,可烦萝蔓作交加。旁人不解寻根本,却道新花胜旧花。”作者用楸树象征贤者,以萝蔓象征小人,小人借助贤者成就了自己,旁人不知其中的缘故,反而认为小人比贤者有才能了。作者借咏树来阐明人世之间的这种污浊现象,让人们明白生活中的这些事理。
一般来说,诗歌均须从具体的“物”出发,主要是对事物进行议论引导读者明白事理的,或靠形象化来诱导读者悟理的。
大家都知道徐志摩的诗《沙扬娜拉》中有那么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就抓住了日本女子低头瞬间的动作,这个细节就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给所有读者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一首好诗,在细节上运用得好,能因小见大,细而传神,一个精彩的细节往往是一首诗的闪光点,聚焦点。我们且看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写一个年轻的女子荡完了秋千,忽见一位生人过来,因为自己“薄汗轻衣透”而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