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觅渡-觅渡-渡何处?》教学设计(蔚志升)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学设计
一、切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英雄人物数不胜数。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样一幕: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下站满了荷枪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学设计(蔚志升)
《觅渡,觅渡,渡何处?》教学设计
一、切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英雄人物数不胜数。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样一幕: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罗汉岭下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的枪口都对准着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人,但这位书生手挟香烟,顾盼自若,他选了一块草坪盘膝而坐,对那帮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就在这里,你开枪吧!”
刽手们杀害的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今天,随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认识人物瞿秋白。
二、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
青年》、《前锋》、《向导》等刊的编辑。参与筹备上海大学,任社会学系主任。1924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1927主持召开中共“八七”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路线。1928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团委员等。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1931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王明等人解除中央领导职务。此后,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与鲁迅交往甚密。1934在江西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教育部长。1935二月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水口乡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六月十八日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被枪杀。
作者的事迹概括:“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到上海办学,……主持教育工作。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文中语句)但是,历史并没有把他忘记,1986年常州建立了瞿秋白纪念馆。作者梁衡去了三次。“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第一次就想写篇文章,“但是6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为什么?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瞿秋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展示图片)。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一位作家在拜谒瞿秋白故居时,身后一群十七八岁的学生走了进来,“哇!瞿秋白好帅啊!”男孩女孩都叫了起来。作家不由地感慨:“秋白先生何止是帅!好好地读他吧,他是洪章巨著,他是峻岭高峰,能读懂他,一生将受益无穷。”用梁衡的话说:“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探究]欣赏“名画”,解读秋白
(一)、根据文章第三、四、五自然段,概括出作者解读的角度。
对生、对死、对名的态度。
(二)、联系课文第六自然段,把握第三、四、五自然段,分析写法,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人生感悟,具体解读人物——为什么人们不会把他忘记?
1、对生:
第三自然段
(1)文中写了丁玲、郑振铎、鲁迅等,也谈到了梁实秋,分别起什么作用?
衬托、对比中体现瞿秋白选择的伟大。
(2)为什么人们没有把瞿秋白忘掉?
他富有才华(衬托),更重要的是他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博大的心胸)。
引导:投笔从戎(班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杨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
资料:(1)、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是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瞿秋白《儿时》)
(2)、瞿秋白《赤潮曲》
赤潮澎湃,晓霞飞涌,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
远东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捶碎这帝国主义万恶丛!
奋勇,奋勇,
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看,光华万丈涌!
【注释】1、赤潮——红色浪潮,指苏维埃革命。2、晓霞——“晓霞”喻示着革命事业生机勃勃。3、福音——本意为“福音书”,在这里意为等到革命成功,将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幸福。
(3)、1931年5月瞿秋白因上海党中央某机关被破坏而避难到茅盾先生家中,与茅盾谈起了创作问题。之后,他与妻子杨之华扮作乡村新来到上海的人租了南市紫霞路68号——一个爱好文学而又同情革命的谢詹如的两间楼房,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自此直到1932年冬天,他完成了大量翻译作品和许多重要的论文和杂文。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建立了亲密的战斗的友谊。鲁迅为了表明他特别看重他们的友谊,将清代何瓦琴语书写成立轴赠给秋白:“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期世当以同怀视之。”
(4)、鲁迅编辑的最后一部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