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节能量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
一、 序言
节能减排是国家很早就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在“十一五”期间通过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落实到具体的企业考核上来。而在那时“低碳”这个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然而时隔几年,碳交易已经在中国搞得如火如荼,节能节能量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
一、 序言
节能减排是国家很早就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在“十一五”期间通过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落实到具体的企业考核上来。而在那时“低碳”这个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然而时隔几年,碳交易已经在中国搞得如火如荼,节能量交易却还在娘胎之中,迟迟生不下来。现在,国家发改委打算把这“过期儿”给生下来。在节能量交易与碳交易这对兄弟即将相见之际,我就来细数这对对头兄弟的“恩怨情仇”。
二、 节能与低碳的关系
节能与低碳实际上是一种包含关系,即低碳包含了节能减碳的方式有五种:1)节能,在目前的能源结构下,节能必定导致降碳(极端个案不考虑);2)新能源项目,上新能源项目必定间接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从而降碳;3)燃料替代,消耗同等能量的情况下,采用低排放燃料则会直接减少碳排放。4)温室气体回收处理,这个对节能影响有正有负,总体来说影响不大;5)工业制程减排,属于化学反应类减排,与节能没啥关系。这5种减排方式中,节能的贡献要占80%以上,所以虽然说是包含关系,但可以近似的认为节能等同于低碳了。
三、 节能量交易与碳交易的简介
对于碳交易我想能看到我这篇文章的人都用不着我再介绍了。节能量交易我这简单说一下,全世界做类似于节能量交易的国家可谓星星点点,只有英国、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等几个国家在做。基本都是在2005年前后开始实施的,交易主体有所不同,但都集中在能源供应商,像供电企业、供气企业这些。政府给这些企业下达节能量任务,这些企业要么自己或者和
EMC公司搞节能项目,要么去市场上买节能量,这种产品叫做能效证书(一称白色证书,实际就是经核证的节能量)。
四、 为什么碳交易这么火而节能量交易却不行
这并不是说碳交易比节能量交易重要,前面也说了,节能几乎等同于低碳了,而且节能量交易相对对碳交易来说建立起来更为简单(不需要那么繁杂的碳盘查和头晕的方法学)。但是低碳相对于节能来说,有一个很特殊的元素,是节能所不具有的。那就是温室气体的全球性,即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排放温室气对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是一样的,这就使得某些国家以全球生命安全为借口干涉其它国家的“内政”,使得许多国家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只要做了的,又会马不停蹄的要求其它没做的做,这样下来,碳交易就迅速的发展起来。而节能量交易就没这因素,你节不节能跟其它国家没太大关系,所以渐渐关注度也就小了。
五、 碳交易与节能量交易的产品比较
对于碳交易来说,大家都很清楚,碳交易的主要产品一是政府给企业发放的排放许可(配额),二是基于减排项目的减排权(CCER等),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购买一定量的减排权可以获得等量的排放许可的增加。
对于节能量交易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虽然在国外的类似交易体系中就只有能效证书这一种产品,但对中国来说,就已经出现的案例和我对中国节能量交易的设想,节能量交易的产品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
首先从中国已有的“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中对企业的考核方式来看,主要是年初下达节能量目标,年末考核节能量是否达标。而节能量是一种考虑到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