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6
文档名称: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doc

格式:doc   大小:284KB   页数:9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brozn 2022/9/7 文件大小:28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防科大附中高中历史必修3导学案
2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
:(l)春秋战国时期消费力的进步,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开展。
(2)社会变革:
国防科大附中高中历史必修3导学案
2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
:(l)春秋战国时期消费力的进步,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开展。
(2)社会变革:社会构造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开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和治国方略的需求。
: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
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评价:(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开展的重要阶段;
(3)各家学派彼此浸透、吸收、交融,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开展的根底。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时期
人物
主张
国防科大附中高中历史必修3导学案
2
春秋
孔子
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
孟子
①政治:a。开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b。开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
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思想。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开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时期
人物
主张
春秋
老子
①哲学:“道”强调要顺应自然。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互相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
庄子
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异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国防科大附中高中历史必修3导学案
3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开展趋势。
【学****探究】
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工程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2、如何对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②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③虽然它和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的开展
国防科大附中高中历史必修3导学案
4
①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克己复礼”。但是没有被统治阶级所承受。
②战国时期,孟子开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场和政治相结合。
③战国时期,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荀子的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外儒内法)。
4、儒学在战国后期已开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却没有被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①当时,诸侯士大夫兴起,阶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再谈恢复周礼已经不符合社会开展趋势。
②儒家思想倡导“爱人"、“为政以德”,不利于天下争霸,对诸侯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5、儒家思想的作用
(1)积极作用
①“仁"“德政”的主张对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②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标准、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开展中仍有很大价值。
③今天倡导“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民族优秀传统,都和儒家思想有关。
国防科大附中高中历史必修3导学案
5
(2)消极作用: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开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梳理】
一、从“无为”到“有为”(新儒学的背景)
(1)汉初统治者汲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和民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