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文档名称:

药物性肾损害2010年年会改1.ppt

格式:ppt   大小:6,559KB   页数:6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药物性肾损害2010年年会改1.ppt

上传人:rabbitco 2017/8/3 文件大小:6.4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药物性肾损害2010年年会改1.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药物性肾损害
湖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
黄安兰
概述
药物所致急性肾衰(ARF)%
在老年人、有基础肾脏病者发生率更高
随着各种化学药品的不断问世
及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或药物的滥用,
致使药物引起的急、慢性肾衰的报道日益增多
概述
非专科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肾损害认识不足
肾脏有巨大的储备能力,致使药源性肾损害不易早发现
某些药物所致的肾损害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常将药物的中毒症状误认为尿毒症的症状,造成延误诊治
如何合理用药,
避免毒副作用,
减少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至关重要!
S
O
S
肾脏易发生药源性损害的原因
肾脏血流丰富,大量药物可随血流到达肾脏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积大,。增加了药物在体内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的机会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面积大,药物在近曲小管被吸收,再经肾小管分泌和排泄。与肾小管的作用机会增加,就意味着药物对肾小管的直接毒性作用增加
肾脏耗氧量大,缺血、缺氧情况下,增加了肾脏对药物毒的敏感性
肾髓质中对流浓缩系统的作用,药物经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内由于逆流倍增机制,水分被重吸收,使肾小管内药物浓度升高,到达髓质乳头区的浓度甚高
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病机理
直接肾毒性
免疫炎症反应
直接损伤
肾小管上皮细胞
肾损害的程度与
药物剂量及疗程成
正相关
某些药物及其降解产物
诱发抗体产生形成
抗原抗体复合物,
坏死的肾小管上皮亦可成
为抗原,形成自身抗体
肾损伤
一般与药物剂量及疗程无关,
有时小剂量或一次用药后
即可造成病变
直接肾毒性与肾脏免疫性反应病变
可单独存在亦可同时并存而致病
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病机理
肾缺血
肾小管梗阻
如磺***,阿昔洛韦
可形成结晶
堵塞肾小管上皮细胞
致细胞坏死,
化疗后引起溶瘤综合症,
产生大量尿酸结晶等
利尿剂过度使用
致血容量不足
NSAIDs,环孢素,造影剂致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收缩
ACEI对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血管活性不一致
引起肾损害的常见药物
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NSAIDs
ACEI
造影剂
抗肿瘤药
含马兜铃酸类中药
免疫抑制剂
其他
抗生素
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1
头孢菌素类:头孢噻啶,头孢噻吩,头孢唑啉等第一代头孢
2
青霉素类: 甲氧西林,氨苄西林等
3
磺***类:磺***嘧啶,磺******异噁唑等
4
其他:利福平,万古霉素,二性霉素B等
5
氨基糖甙类
是肾毒性最大的一类抗生素
肾毒性与用药剂量与疗程有关
一般于用药5-7天起病,7-10天时最强
非少尿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常见,伴肾性失钾和失镁
个别表现为少尿型ARF
易感因素包括高龄,女性,肥胖,脱水,低钾、低钠血症,合用其他肾毒性药物
少数病例可有类似范可尼综合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