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游记》唐僧人物形象新解
摘要《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极富艺术魅力。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大创举,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人性的描写就是它的成就之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构造人物形象,多方面、立体化的塑造《西游记》唐僧人物形象新解
摘要《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极富艺术魅力。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大创举,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人性的描写就是它的成就之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构造人物形象,多方面、立体化的塑造人物性格。使其主人公的整体感觉是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有灵魂。
关键词非自愿胆小怕事说谎
前言
唐僧是西天取经的领导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佛教传说中唐僧是一个完美的圣人,佛法高深、知识渊博、信念坚定。但吴承恩没有把唐僧写成一个圣僧,他笔下的唐僧是一个有许多缺点的普通人,他和其他普通人一样都是会犯错误的凡夫俗子。
一、唐僧西天取经并非自愿
唐僧西天取经是并非自愿。《西游记》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中写道。
当时唐朝的皇上李世民召开水陆大会宣讲佛法,唐僧是主讲僧人,声势浩大。这时会场上来了两个和尚,和尚是观音和她的弟子变化的,他们的来意是“货卖袈裟`锡杖,能识此宝者,分文不取,不识此宝者,重金不卖。”原著中写道“禅杖五千两,袈裟两千两”在当时年代七千两银子不是小数目,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大约是一百三十万人民币。唐太宗听闻此后果断买下,转手就送与唐玄奘,书中是这样描绘唐玄奘身披袈裟,手持锡杖。“烈烈轰轰,摇摇摆摆。”众人看来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
当唐僧穿着袈裟再法台上传授佛法时,菩萨化身的和尚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唐王一听,觉得我浩浩大唐天国正需要这大乘佛法救助万千百姓脱离困苦,便问那和尚,哪里有这大乘佛法。和尚说在大西山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之处,离此十万八千里。唐王闻言就立即问一众僧人谁愿意走这一趟,而众人却把目光聚在了唐玄奘身上。
唐僧心知肚明此次取经任务终会落在自己头上,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而此时众人的目光又都在唐僧身上,连唐王也在盯着唐僧,在等他做出决定。唐僧当时的处境是骑虎难下,逃是不行的,于是他说
“贫僧不才。愿效其鞍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其实唐僧并不愿去的,临行前徒弟问唐僧“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在原著中唐僧是这样对答的“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不得不”三字道出了唐僧并非自愿去取经。
唐僧也像普通人一样,知道此去路途遥远,千难万险,心里是十分不愿意去的,但在当时的那种情形下,又不得不去。何况自己又是誉响全国的得道高僧,佛法高深,品德高尚,深受大唐子民的尊敬。被“圣僧”这一头衔束缚着,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会受到各种约束,为了维护这份神圣的圣僧名誉,唐僧更要应下来,即使心里再不愿去也得去,而且是非去不可的。唐僧是被名声所累,身不由己。
二、唐僧也有贪生怕死、懦弱无能的一面
在《西游记》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中,唐僧骑的白马被小白龙吃掉,唐僧抱怨孙悟空